|
硬胶囊剂质量问题及其对策 |
|
唐国胜
提要 硬胶囊剂为临床常用的剂型。为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药物质量稳定性,做到安全用药,对硬胶囊剂在生产过程和贮存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对策加以探讨。 关键词 硬胶囊剂; 生产过程 贮存过程; 质量问题; 对策
硬胶囊剂由于具有可掩盖药物的苦味、臭味及美观、易服、崩解快、溶出度高、吸收好、生 物利用度高、可定时定量释放药物与可多种途径给药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家的推崇和 患者的喜爱。随着用途的广泛,用量的增大,其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硬胶囊剂的质量稳定性,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更好地为人 民健康事业服务,本文试将硬胶囊剂在生产过程和贮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对策 加以论述。
1 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对策
1.1 水分升高 水分升高的原因是生产场所的空气湿度太大或保管不当而使物料或胶囊受潮引起。其对策为 : 1.1.1 控制操作室的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 度在30%~45%的范围内。 1.1.2 对吸湿性强的药物加入适宜的抗潮剂。 1.1.3 将配好的物料或填充好的胶囊密封保管好。 1.2 胶囊瘪头或锁口不到位:胶囊填充机的压力太 大易引起胶囊瘪头,压力太小则会使锁口不到位。对策为调整胶囊填充机的压力,使其符合 生产要求。 1.3 错位太多 1.3.1 按贮存条件保管好胶囊壳,以防止其变形。 1.3.2 检查胶囊填充机的顶针是否垂直,如不垂直,应予调正。 1.3.3 检查胶囊盘(半自动机)或冲模(全自动机)是 否磨损;如过于残旧,则应更换胶囊盘或冲模。 1.4 装量差异不合格 1.4.1 检查胶囊填充机运作是否正常,如出现故障,应及时排除。 1.4.2 检查胶囊填充机的落料位置是否处于最佳位置;否则,调整之。 1.4.3 检查胶囊填充机的转速是否处于生产该品种的最佳状态;否则,调整之。 1.4.4 检查胶囊填充机的螺杆或冲杆是否磨损;如磨损,更换之。 1.4.5 生产中应及时定量加料,以保证装量的稳定性。 1.4.6 检查粉末(颗粒)的粒度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如不符合,重新按规定整粒、过筛、混匀。 1.4.7 检测粉末(颗粒)是否受潮;如受潮,重新按工艺要求烘干。 1.4.8 检查配料工序是否严格按处方投料、按工艺要求生产;否则,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1.4.9 调整处方或工艺,使其符合生产要求。 1.5 崩解时限或溶出度不合格 1.5.1 选用符合药用要求的胶囊壳。 1.5.2 了解原料本身的溶出度或崩解情况,以更好地进行处方配伍。 1.5.3 检查配料工序是否按处方和工艺要求生产。 1.5.4 调整处方或工艺。 1.6 交叉污染 1.6.1 更换品种时,彻底清洗生产场所、机械、生产用具。 1.6.2 对进入操作室的人和物要进行净化处理。 1.6.3 为防止生产原料的污染,必须贮存在与其它物料明显分开的地方。 1.6.4 操作室与邻室及外界的静压差应符合GMP的要求。 1.7 微生物污染 在生产过程中一经发现药物半成品或成品受微生物污染并造成药物卫生学不合格时,应立即 停止该品种、批次的生产,并杜绝进入下一工序。对该生产场所必须进行消毒灭菌,经再验 证符合生产要求后方可继续使用。对仅受霉菌污染且微量超标的少量粉末(颗粒),可用加10%左右乙醇闷透的方法进行灭菌。对受霉菌污染程度大、或受细菌或其它 杂菌污染超标的半成品或成品,可用60Co辐照的方式进行灭菌。为防止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受微 生物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7.1 所用原辅料、胶囊壳卫生学必须符合规定。 1.7.2 使用的工具、容器应清洁无异物。 1.7.3 定期进行室内消毒灭菌操作。 1.7.4 对进入操作室的人和物必须进行净化处理。 1.7.5 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穿戴好工作服、帽、卫生 手套,不得用手直接接触药物。 1.7.6 生产前用含有乙醇的布擦拭搅拌机、胶囊填 充机等机械接触药物的表面。 1.7.7 制作好的粉末(颗粒),填充好的胶囊,经验 收合格后,盛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西药配伍合用优劣谈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胆石宁袋泡剂制备与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