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耳源性眩晕证治心得

颜冬明

  耳源性眩晕是内耳迷路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其特点为眩晕突然发作,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自发性眼球震颤等症状。笔者近几年来辨证治疗本病5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法
  肝阳上亢、肝阴暗耗,则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为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转动头部时尤显。伴有急躁心烦,腰膝酸软,口苦等症状。舌质红,脉弦细或数。治以育阴潜阳、平肝熄风。常用药物有制首乌、白芍、女贞子、天麻、钩藤、石决明、灵磁石等。
  例1.陈某,女,40岁,1996年10月8日初诊。患者半年前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发作频繁而来诊。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伴心烦易怒,时口苦,少寐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治以育阴潜阳、平肝熄风:制首乌30g、怀牛膝15g、生白芍15g、女贞子20g、灵磁石30g、苦丁茶10g、天麻10g、石决明20g、钩藤10g。上方服5剂后,眩晕明显减轻,再服5剂,眩晕消失,耳鸣减轻,口苦除,但时仍有心烦,舌质稍红,脉较和缓。上方加炒山栀巩固治疗后全愈。随访未见复发。
燥湿化痰、温中降逆法
  脾为生痰之源,脾土受伤,则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聚而生痰,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发为眩晕。临床见眩晕而头重如蒙,呕吐频作,痰涎多,胸闷,苔腻,脉沉细滑。治以燥湿化痰、温中降逆法。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吴茱萸、白术、泽泻、生姜等。
  例2.张某,男,35岁,1997年11月6日初诊。患者诉发作性眩晕3年,发作时则视物旋转,伴恶心欲吐,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近日症状加重而来诊。此为水饮痰浊上逆,清窍不利。治以燥湿化痰、温中降逆:半夏15g、橘红10g、茯苓15g、干姜10g、吴茱萸3g、白术10g、泽泻15g、天麻15g、钩藤10g、生姜10g。服药5剂后眩晕减轻,呕吐止,但仍感头痛,恶心,食少,神倦,舌苔薄腻,脉沉。继以原方加人参6g、大枣5枚。10剂后苔薄白,脉沉缓。改用六君子汤培土补中,连服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益气养血填精法
  先天禀弱,或劳伤过度伤肾,精髓不足,髓海空虚,或心脾受损,气血亏少,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养,则可见眩晕日久不愈,活动时加重,耳鸣甚,听力下降,倦怠乏力,唇甲不华,苔薄,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填精法。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熟地、当归、白芍、杞子、阿胶、制首乌、女贞子、橹豆衣、龟板膏等。
  例3.吴某,女,20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患者诉眩晕反复发作8年,本次发作10余日,伴耳鸣及听力下降,健忘梦多,神疲乏力,月经量少,色淡黯,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脉细涩。证属气血阴精亏损,肝阳失潜。治以益气养血填精,佐以平肝熄风:党参15g、炙黄芪10g、炒白术10g、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2g、制首乌15g、龟板膏10g、菊花10g、白蒺藜10g。服药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进7剂,眩晕消失,月经来潮中等量,色淡红。但仍神疲乏力、食少,脉细,苔薄。患者正气尚未恢复,故治以扶正养营以善其后,予党参10g、炙黄芪10g、焦白术10g、白茯苓10g、陈皮5g、制首乌15g、当归10g、白芍10g、杞子12g,连服15剂。半年后随访,患者情况良好。
体会
  耳源性眩晕多由于脏腑内伤所致,临床所见以虚证为多,或虚中夹实。发作时多属本虚标实,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证。缓解期则多有不同程度的正虚未复或余邪未尽之象。通过扶正补虚等相应的治疗方法,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患者体质,可使疾病得愈,减少复发。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温西中心卫生院,317527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节源性肌肉软弱
    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患者P16 MTS1抑癌基因
    孕期医源性B超辐照对生殖结局的影响
    结核分枝杆菌医源性感染及其消毒方法
    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300例
    21例医源性肝外胆管狭窄的处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脉病
    外源性Rb基因对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
    医源性便失禁
    神经源性肺水肿15例临床分析
    分泌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永生化淋巴细胞系
    黄芪刺五加片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内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