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脾益肠丸包衣材料选择及工艺改进 |
|
5.1 外观:原工艺生产的炭衣丸为乌黑色,而新工艺生产的薄膜衣丸为深棕色(药物本色),体积小于原工艺,两者色泽均光亮,用小刀切开,断面可见两层,外层为深棕色,内层为红棕色,两层之间被一层肠溶型的丙烯酸树脂Ⅱ号薄膜衣隔开。气香,味甘辛,微苦。 5.2 溶散时限的检查:根据199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溶散时限项下检查方法检查。取原工艺,新工艺生产的补脾益肠丸各6丸,置人工胃液中进行检查,观察外层部分完全脱落并通过筛网所需时间。结果不加挡板两者的溶散时限分别为117±3 min和25±2 min(《中国药典》规定应在2 h内完全溶散)。 5.3 抗热性实验:将新、旧工艺生产的补脾益肠丸同置于250 W红外灯下15 cm处受热30 min后观察丸子表面及其在人工胃液中的溶散时限(不加挡板)。结果见表1。
表1 新旧生产工艺抗热性对比
时间(h) 原工艺(炭衣丸) 新工艺(薄膜衣中) 外 观 溶散时限 外 观 溶散时限(min) 1 无明显变化 135 min 无变化 30 2 表面有细微裂纹 不易溶散 无变化 35 3 有裂纹,色暗 不溶散 无变化 38 4 有较大裂纹,失去光泽 不溶散 无变化 42
5.4 抗湿性实验:取新、旧工艺生产的补脾益肠丸各30 g分别铺于表面皿中,置于DL302型调湿调温箱中进行考察( RH:90%,T:40℃)。结果见表2。 表2 新旧生产工艺抗湿性对比
时间(d) 原工艺(炭衣丸) 新工艺(薄膜衣丸) 1 无明显变化 无变化,流动性好 4 流动性变差 无变化,流动性好 16 流动性差,相互之间有粘连 无变化,流动性好 30 粘底,相互粘连,有发霉现象 无变化,流动性好
6 讨论 本制剂分别采用丙烯酸树脂II.IV号包以肠溶型及胃溶型的薄膜衣,是根据处方中诸药之特性而设,从而起到控释缓释之作用。采用丙烯酸树脂IV号作为胃溶型的薄膜包衣材料,代替原工艺中的包炭衣技术,可大大缩短丸子在胃液中的溶散时限,并且其抗热性及抗湿性都优于包炭衣技术。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物利用度。 从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率来看,薄膜包衣无粉尘污染,符合文明生产的要求,并且操作简单,完毕后不需再进烘箱干燥,节约工时约10 h,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曲彩虹:女,1972年生,药师,学士 作者单位:曲彩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药学部,广州 51051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古之胎教科学性初探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肺系疾病辨证施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