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血证治则 |
|
、白薇、天冬、龟板、女贞子、旱莲草、茜草、仙鹤草等。代表方有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茜草根散、百合固金汤等。 2.4 补气摄血法 适用于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引起的血证。临床表现为出血量或多或少,血色较淡,兼见面色无华或萎黄,语声低微,体倦乏力,纳差腹胀,舌质淡,脉细弱等。多见于吐血、便血、衄血、崩漏、痔疮出血等病证。可选用红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棕榈炭、藕节炭、百草霜、血余炭、地榆炭等。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 2.5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引起的血证。临床表现为血色紫暗有块,兼见胸腹疼痛,或呈刺痛,固定不移,或触及积块,或有跌扑等病史,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涩。多见于吐血、便血、紫斑、崩漏等病证。其治疗应本着“血实者宜决之”的原则,可选用血竭、桃仁、红花、大黄、乳香、没药、三七、蒲黄、赤芍、益母草等。代表方有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 2.6 温阳止血法 适用于虚寒性的血证。主要是脾肾虚寒,不能固摄血液所致。临床表现为血色暗淡量少,或淋漓不断,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无力。多见于吐血、便血、崩漏、痔疮出血等病证。可选用炮姜、干姜、灶心土、艾叶、赤石脂、附子、肉桂等。代表方有黄土汤、十四味健中汤、肾气丸等。 3 调理恢复 血证是直接耗损人体气血的疾病,无论是急性大量出血,还是少量慢性出血,都可导致气血阴阳虚衰。有些病例可有余热或瘀血未清的情况,有些病例可有腹胀、纳差、失眠、多梦等兼症。因此,恢复期治疗应以调理复正、清除余邪、防治兼证为原则。 3.1 补益气血法 本法适用于出血停止,病情稳定,仍见面色萎黄,短气乏力,纳差腹胀,唇舌色淡,脉细弱等症。可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丸加减。兼四肢厥冷、大便溏稀等阳虚有寒证,加干姜、附子、肉桂;兼纳差、腹胀者,重用白术、茯苓,加神曲、陈皮、砂仁;兼失眠、多梦者,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 伤寒杂病论 不得眠证治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古之胎教科学性初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