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藿香正气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 |
|
邵世芳
笔者自1994年5月~1998年5月,运用加味藿香正气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治疗组中男性60例,女性8例;年龄12~68岁,平均34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4.2年。治疗前HBsAg阳性者68例,HBeAg阳性者38例,抗-HBc阳性者46例,黄疸指数升高者18例,ALT升高者68例,A/G异常者35例。慢迁肝35例,慢活肝33例。中医辨证分型属肝胆湿热型者18例,肝郁脾虚型者21例,肝肾阴性型者20例,脾肾阳虚型者3例,瘀血阻络型者6例。对照组中男性59例,女性9例;年龄13~70岁,平均33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4.1年。治疗前HBsAg阳性者68例,HBeAg阳性者37例,抗-HBc阳性者45例,黄疸指数升高者16例,ALT升高者68例,A/G异常者34例。慢迁肝35例,慢活肝33例。中医辨证分型属肝胆湿热型者17例,肝郁脾虚型者20例,肝肾阴性型者20例,脾肾阳虚型者3例,瘀血阻络型者8例。两组病例治疗前病情基本相同,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加味藿香正气散:藿香6g、苏梗12g、白芷6g、陈皮15g、云苓30g、白术30g、半夏15g、吴茱萸2g、黄连10g、鸡内金10g、山楂12g、佛手15g、白花蛇舌草30g。肝郁脾虚者酌加柴胡、郁金、太子参;肝肾阴虚者酌加生地、熟地、女贞子、知母、寄生、北沙参;肝胆湿热者酌加茵陈、金钱草、大黄;脾肾阳虚者加肉桂、仙灵脾、威灵仙、黄芪;瘀血阻络者酌加赤芍、丹参、三棱、莪术、鳖甲、山甲、川芎,水煎内服,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保肝治疗,用10%葡萄糖加强力宁、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配合口服复合维生素B、肝太乐、复方树舌片,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恢复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临床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异常。无效: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无转变。 治疗组经治疗临床治愈52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临床治愈30例,好转19例,无效19例。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LT降至正常者治疗组92.6%,对照组57.3%;A/G复常者治疗组90%,对照组35.2%;黄疸指数复常者治疗组80.8%,对照组37.5%,两组比较肝功能复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治疗组转阴47%,对照组13.2%;HBeAg转阴治疗组86.8%,对照组21.6%,两组比较P<0.01;抗-HBc治疗组转阴45.6%,对照组20%,两组比较P<0.05。 体会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属黄疸、胁痛、积聚、虚损等病证的范畴。本病多因湿热疫毒等病邪侵袭人体,久居肝络蕴结不解,日久导致肝脾肾等脏腑及阴阳、气血的失调和虚损所致,病机多属正虚邪恋,虚实错杂。故治疗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扶正补虚、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培补中土、养血活血、清热解毒、行气祛湿、祛瘀通络等治则。 藿香正气散方选藿香、苏梗、白芷、陈皮、云苓、白术、半夏、萸肉、黄连、内金、山楂、佛手、白花蛇舌草,诸药合用具有较强的补益脏腑,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及祛邪解毒的功能。对证属正虚邪恋,虚实错杂的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黄芪、生地、太子参、白术、仙灵脾、寄生、女贞子等药具有较强的调节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可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组织细胞的修复兼能清除病毒;茵陈、金钱草、藿香、白芷、苏梗、半夏、陈皮、柴胡、郁金等具有清肝利胆,减轻肝损伤,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炎病毒复制;大黄、赤芍、丹参、鳖甲、川芎、白花蛇舌草等可扩张胆管,促进胆汁代谢,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有利于肝脾回缩,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调节体液免疫,兼以清除病毒。 故用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效较佳。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补中益气汤产后应用举隅 下一个医学论文: 苇茎汤临床应用举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