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损伤熏洗 号的剂型改进 |
|
仇玲凤
提要 将损伤熏洗Ⅰ号由汤剂改革成袋装煮散剂,并对改进前后两种剂型的浸出率进行了测定对比。结果表明,煮散剂为汤剂的1.89倍,说明此剂型改革可行,且袋装煮散剂能集熏、洗、敷于一体,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更利于贮藏、保管与携带。 关键词 损伤熏洗Ⅰ号; 汤剂; 袋装煮散剂; 浸出率
损伤熏洗Ⅰ号是我院中医伤骨科应用较多的外用协定处方之一。该方是我院伤骨科老中医多年来治疗近期、中期骨伤(包括骨折、伤筋、脱位)所引起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的有效经验方。由伸筋草、落得打、透骨草、刘寄奴、红花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散结止痛等功效。开始以汤剂煎汁外用熏洗,其每剂用药量大且体积膨松,有效成份溶出率也较低,加之临床使用频率高,由于汤剂不能批量生产,因而药房配方工作量大,病员候药时间长。为此,我们将其汤剂改制成袋装煮散剂型。根据浸出率测试结果,可降低用药量,由汤剂的175g减至110g。根据临床验证,疗效与汤剂相当。现报道如下。
1 生产工艺
1.1 设备:SF-200C高速粉碎机(上海中药机械厂),蒸汽烘箱(自制)。 1.2 处方:透骨草1.5kg,伸筋草1.5kg,落得打1.0kg,刘寄奴1.0kg,海桐皮1.0kg,红花1.0kg,苏木1.0kg,威灵仙1.0kg,川芎1.0kg,千年健1.0kg。 1.3 制备:按处方用量称取药物饮片,喷洒适量水拌匀、稍润,粉碎成1~4号筛粗粒,于蒸汽烘箱内烘去一定量水分后,用特殊滤纸袋分装,每袋110g,外加1层纱布袋,再置烘箱内烘干90 min左右,温度控制在50~60℃,使含水量≤9%,最后用锡箔袋封装、贴签,得成品100袋。
2 使用方法
取煮散剂1袋,置容器中加水浸泡30~60min,煎煮至沸,10min后先以热蒸汽熏蒸患处,稍后用药液洗患处,最后将药渣袋略挤干作热敷。
3 浸出率对比试验
3.1 仪器:202-1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南通农业科学仪器厂),TG 328 B电光分析天平(上海新航仪器厂)。 3.2 药物:损伤熏洗Ⅰ号(汤剂,本院中药房提供),损伤熏洗Ⅰ号(煮散剂,本院制剂室提供)。 3.3 测定方法:取3个批号的样品,每批取3袋,分别加水600ml,浸泡1h,然后煎煮、去渣、浓缩、置电热恒温干燥箱内烘至恒重,得干浸膏,精密称重,结果取3袋的平均值。 3.4 结果:见表1。
表1 汤剂与煮散剂浸出率对比
剂 型 药 量 (g) 批 号 干浸膏 (g) 浸出率 (%) 平均浸出率 (%) 980412 12.24 11.13 汤 剂 110 980506 12.99 11.81 11.40 980626 12.39 11.26 980412 23.25 21.14 煮散剂 110 980506 24.15 21.95 21.59 980626 23.85 21.68
4 小结 4.1 中药材打成粗粒后,与生药饮片比较,由于粗粒的粉碎度增加,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增大数倍,有效成分易浸出,而浸出量随之增加,浸出率明显提高。实验证明煮散剂为汤剂的1.89倍。因此,在保证原有药效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用药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2 用滤纸袋和纱布袋分装药物,原料来源充足,不影响药物成分浸出,且起滤渣作用,药渣袋可作热敷使用,能集熏、洗、敷于一体,从而提高疗效。 4.3 医生无须开汤药处方,病人候诊、取药时间缩短,药房配方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4.4 外层加封的锡箔袋,可避免药物受潮霉变以及气味走失,同时有利于药物的贮藏、保管与携带。 4.5 据临床医生反映,汤剂改成煮散剂后,虽处方用药量减少,但并不影响临床疗效,病员很乐意接受。 4.6 由于熏洗疗法是借助热力和药力协同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因此,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根据个体差异和耐受程度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温度,以保证热力协助药力奏效。 4.7 药物经先润后粉碎,脆性降低,避免了药粉过细、粉尘飞扬,减少了损耗。 4.8 损伤熏洗Ⅰ号方由汤剂[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骶髂部疼痛的辨证论治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二黄消炎片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