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神经浅支的观测 |
|
30例上肢标本进行解剖,首先观察桡神经浅支与头静脉的位置关系,再用大头针定好A点、B点、C点、D点及F点。A点即肱骨外上髁最突出点,B点即桡骨茎突点,C、D点分别为桡神经的浅出点与分支点,F点桡点,即桡骨头上缘,然后用精确度为0.1mm的游标卡尺测量下列数据:前臂长(FB),桡神经浅段长(CD),桡神经浅出处及分支处到桡骨茎突点的距离(CB、DB),浅出处到AB连线的垂直距离(CE)以及桡神经不同部位的宽度。
2 结果
2.1 见表1~4。
表1 前臂长、桡神经浅段长、桡神经浅出处 及分支处到桡骨茎突点的距离 (单位:cm)
t Xmax Xmia ±s 前臂长 FB(左右) 0.67 25.50 19.00 22.86±1.54 浅段长 CD(左右) 2.03 5.59 1.00 2.89±1.26 (浅出处距离)/(CB(左右)) 0.46 10.00 6.40 8.83±0.83 (分支处距离)/(DB(左右)) 1.62 8.30 3.00 5.91±1.32
P>0.05 表2 桡神经浅段长、桡神经浅出处及分支处 到桡骨茎实点的距离与前臂长的自身比例(%)
t Xmax Xmia ±s CD/FB(左右) 2.05 24.96 6.32 12.72±5.75 CB/FB(左右) 0.57 42.86 33.68 38.59±2.54 DB/FB(左右) 1.61 35.17 13.64 28.88±5.07
P>0.05 表3 桡神经浅段长、桡神经浅出处及 分支处到桡骨茎突点的距离与前臂长的相关回归
相关系数(r) 回归方程 Y=a+bX 回归标准差 Syx CD与FB 0.13△ CB与FB 0.5217▲ Y=5.5+0.14X 0.9966 DB与FB 0.401△
△P>0.05 ▲P<0.05 表4 桡神经浅支横径 (单位:mm)
Xmax Xmia ±s 起点处 2.5 1.5 1.94±0.33 浅出处 4.0 1.9 2.63±0.48 分支处 4.0 2.1 3.21±0.52
2.2 桡神经浅支浅出处位置及分支情况 桡神经浅支在前臂中1/3下部浅出者24例(占80%);在前臂下1/3上份浅出者6例(占20%)。其中从肱桡肌后缘浅出者29例(占96.67%),一例从肱桡肌肌腱穿出。经测算,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垂直于AB线内的距离为4.43±2.17(0.5~8.2)mm。 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近侧分为内、外两支者29例(占96.67%),一例无外支,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支分布。其中内支粗于外支者24例(占80%),外支粗于内支者2例(占6.67%),内、外支等粗者4例(占13.33%);由内、外支再分为3支者4例(占13.33%),4支者22例(占72.33%),5支者3例(占10%),6支者1例(占3.33%)。 3 讨论
3.1 桡神经浅段的长度 桡神经浅支在前臂可分为深、浅两段。即桡神经浅出前臂之前称为深段,而浅出处至分支之前称浅段。从表1~3可知左、右侧的浅段长均值为2.89cm,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组就浅段长与前臂长作了自身比例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r=0.13(P>0.05)。因此,我们认为用相关回归方程来估计浅段长欠妥,采用自身比例法估计浅段长较好,即浅段长=(12.72±5.75)/100×前臂长。 3.2 桡神经浅支与头静脉的关系 在浅出处,神经位于头静脉外侧25例(占83.33%),与赵根然等[3]报道一致,两者紧密伴行,至桡骨茎突附近,然后桡神经支经头静脉的深面与其交叉,并行于静脉的内侧。少数肢体桡神经浅支位于头静脉深面,与其重叠伴行,共4例(占13.33%)。仅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退黑延生汤 在鼻咽癌放疗复发后的化学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湖北省地道药材基地建设布局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