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癌与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石症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
|
;3.5cm。镜下:癌组织分化好者有规则腺腔,癌细胞核深染,有散在核分裂象;分化差的出现瘤巨细胞。26例胆囊癌组织中见到多少不等的肠上皮化生的杯状细胞,免疫酶标记:CEA呈灶性阳性;AB-PAS和Calling阿尔辛蓝醛复红染色,酸性粘液和硫酸粘液出现散在阳性。
3 讨论
3.1 胆囊癌与发病年龄、性别及B超诊断的关系 在本组病例中,平均发病年龄以胆固醇性息肉组最年轻,其次为炎性息肉组,肿瘤组偏向老年,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的年龄相比,前者较年轻,后者较年长,平均年龄51.8岁。性别无差异。胆囊癌发病年龄>50岁占88.5%,男性5例,女性21例,男女之比为1∶4.2,略高于文献报道[1]。 本组B超诊断提示胆囊癌8例,看来目前B超诊断息肉样病变,胆石症的准确性较高,但鉴别病变的病理性质还很难[2]。 3.2 胆囊癌与胆石症、胆囊炎的关系 本组病变中,胆石症、胆囊炎发生率分别为64.1%和84.6%。胆石症、胆囊炎能否作为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3],在胆结石内含有酸性粘液,尤其是硫酸粘液增多,在形成结石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本组所观察有肠上皮化生的杯状细胞内含这种粘液。DeBoer等报道,在胆囊癌内发现有肠粘液抗原,证实有结石的胆囊粘膜癌变。Laitio研究发现,不典型增生主要来自于肠上皮化生,是癌前病变。结石组胆囊粘膜以不全肠化为主,并在高分化胆囊腺癌中见到恶性杯状细胞的组织结构。上述研究表明,炎症促使胆囊粘膜分泌硫酸粘液增多,形成结石率高,结石刺激胆囊粘膜发生癌变。所以胆囊癌与胆石症、胆囊炎关系密切。而胆囊癌又好发于老年女性,故认为对患有胆石症、胆囊炎的>50岁的女性,有反复发作史者,作预防性胆囊切除,对于胆囊癌具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之意义。 3.3 胆囊癌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关系 本组非肿瘤性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多见,均无潜在恶变的可能;肿瘤组中的胆囊腺瘤是否作为癌前病变受到临床病理工作者的重视。Kozuka等[4]通过临床病理研究提示,所有胆囊原位癌均伴有腺瘤样成分,在浸润性腺癌中常残存腺瘤组织;随着腺瘤恶变的进展,病灶逐渐增大,从良性到恶变再到浸润性癌,病人的平均年龄逐渐增大。腺瘤和腺癌女性占多数。所以组织学上存在瘤向癌转变的病理过程。本组发现乳头状腺瘤恶变为乳头状腺癌14例;浸润性腺癌中仍残留腺瘤成分的9例,支持上述观点。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较难,病人一旦发现右上腹疼痛、包块、黄疸和进行性消瘦等,很可能已是胆囊癌的晚期,很难获得根治。本组经病理确诊后随访,存活3~9个月23例,生存1~5年3例,26例胆囊癌病人生存5年内全部死亡。本组除3例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侵犯浆膜和邻近组织,转移到肝门淋巴结。但无一例发生远处转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盐城 224001
参考文献
1 郑杰,朱广杰.12例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1984;13(4):289 2 陈炯,谷新珠.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与病理关系.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1993;9(2):118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肝损伤的程度 类型与治疗方法选择 下一个医学论文: 葡萄糖氧化酶法与邻甲苯胺法作血糖测定方法对比试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