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子宫肌腺症误诊的探讨 附108例分析

00

2 结果

  本组108例均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或肌腺瘤挖出术。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分类:弥漫性子宫肌腺症14例,占13%,单发性肌腺瘤32例,占29.6%。多发性肌腺瘤51例,占47.2%,浆膜下腺肌瘤11例,占10.2%。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分析 造成子宫肌腺症误诊为其他疾病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询问病史不细,检查不周密,思维片面。子宫肌腺症的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但多次分娩的损伤和宫腔手术等造成子宫壁的创伤与发病之间有密切关系[1]。本组108例中,有手术史者占75%,与之相符。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子宫增大质硬,本组基本与之相符。由于子宫在经期充血增大,痛经开始,月经终了子宫即可缩小,痛经消失。为了对比经期及经后子宫形态、大小、质地的变化,可在经前及经后作阴道检查。但临床上有的病例无痛经史,甚至有的病变严重而疼痛轻微,或无疼痛而被临床忽略。本组中有26例误诊为子宫肌瘤者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增大而无痛经症状。有9例由于月经紊乱及经量增多,子宫稍大或正常大小,无痛经症状,误诊为功血,因保守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而行手术治疗。有的误诊患者肌腺症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不明显,本组有8例因下腹隐痛,妇检宫旁触及包块与子宫关系密切,无痛经及月经增多病史,误诊为“卵巢肿瘤”,术后确诊为“浆膜下肌腺瘤”。有4例主要症状仅为继发不孕。由此可见,临床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周密检查,综合分析,有利于减少误诊。②对更年期及绝经期发病者认识不够。本病好发于育龄妇女,但更年期发病者也屡见不鲜。而且子宫肌腺症可以引起绝经期后出血[2],虽不常见,但值得注意。本组大于50岁者21例,误诊为子宫肌瘤13例,卵巢肿瘤3例,功血4例。另外1例患者50岁,闭经半年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伴腹痛,在外院诊断性刮宫提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未接受治疗,3个月后症状复发而在我院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癌”,遂诊断“子宫内膜癌”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检回报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③偏信B超检查。本组108例全部经B超检查,只有5例诊断为“子宫肌腺症”,误诊率95.4%,说明B超检查对本症无特异性。因此在诊断中我们应充分结合临床,通过反复仔细检查以提高确诊率,不可只根据B超结论就作出诊断。
3.2 如何提高诊断率 临床上对多次妊娠分娩,有宫腔手术操作史,并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尤其是经前后子宫大小有变动者,应考虑子宫肌腺病的诊断。此组108例中,有痛经症状者占64.8%,故在诊断时,不要过分强调痛经症状,不能因无痛经而不诊断子宫肌腺症,此症的误诊与漏诊往往是由于对此症缺少应有的知识所致。因此,诊断正确率与医生临床经验有关。近年来,国外报道较多的是使用核磁共振诊断子宫肌腺症,Mitchell[3]认为,核磁共振为目前较好的非损伤性诊断方法,并可以准确地对病灶进行定位,用于协助制定手术方案,但核磁共振毕竟价格昂贵,未能普及。因此,临床上重视病史,准确的内诊检查及认真分析,这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癌组织中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子宫胎盘病理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1例子宫内膜癌病人的整体护理
    经子宫颈冲洗宫腔收集滋养细胞进行产前
    改良式子宫被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
    乌鸡调经丸对动物子宫和卵巢的影响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低剂量炔诺
    消化道缝合器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中的应
    微卫星不稳定性及DNA错配修复系统与子
    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隐
    线虫死亡基因同源物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