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尖放血合耳穴贴压治疗高血压病 |
|
刘幸娟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治疗;耳尖放血;耳穴贴压
1 一般资料
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耳尖放血和耳穴贴压方法,治疗高血压患者188例,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88例患者中,男142例,女46例;年龄在40~45岁者10例,46~55岁者48例,55岁以上者130例;病程在1~25年。全部病例均符合1979年全国郑州会议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其中Ⅰ期高血压者18例,Ⅱ期高血压者144例,Ⅲ期高血压者26例。观察前停服降压药5天。
2 治疗方法
2.1 耳尖点刺放血 凡首诊时收缩压在22kPa左右、舒张压在13.83kPa左右的患者,急行双耳尖点刺放血,在30秒至2分钟内使收缩压下降4.20kPa左右,舒张压下降2.68kPa左右,然后行耳穴贴压王不留行。 疗程间可行2~3次点刺耳尖放血。 2.2 耳穴贴压 耳穴取神门、降压点、降压沟、肝、肾、心、枕、皮质下。根据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酌情配用肝阳、脾、胃、颈椎、太阳、额等穴。耳廓常规消毒,然后用镊子将粘有1粒王不留行子的方形小胶布,对准用探针定准的耳穴。紧贴后,稍用力按压片刻,按压手法视虚实证型之不同,而有轻、重之分。贴压耳穴后,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耳穴3~5次,每次约5分钟~8分钟。耳穴每星期调换1~2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郑州会议制定的高血压病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腰酸肢软等主症消失,舒张压下降至正常范围,并在2星期内保持稳定者;有效:主症明显减轻,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2.68kPa以上,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20kPa以上,但未降至正常范围者;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降压效果不显著者。 3.2 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114例,有效5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2%。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见附表。
附表 耳尖放血和耳穴贴压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n=188)
血压 治疗前 治疗后 P 收缩压 22.10±1.95 17.60±1.31 <0.01 舒张压 13.85±0.90 11.34±1.23 <0.01
由附表可见,治疗后收缩压平均下降4.59kPa,舒张压平均下降2.51kPa。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3.3 疗效分析 在显效、有效的172例中,Ⅰ期高血压患者18例,Ⅱ期144例,Ⅲ期10例。而无效的16例均为Ⅲ期高血压病人。由此说明,耳尖放血并耳穴贴穴对Ⅰ期和Ⅱ期高血压病人疗效较理想,对Ⅲ期高血压病疗效较差。 4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临床表现多为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腰酸肢软,脉弦等。病因病机为肝肾阴阳失调及气血瘀滞。耳尖点刺放血可通调瘀滞之气血,耳穴贴压可养肝滋肾、活血理气,共奏调和气血、改善微循环之功。 通过以上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本疗法对早、中期高血压病人疗效较好,治疗2次后可获有效或显效,血压持续下降的时间多在2星期以上。耳尖点刺放血配合耳穴贴压,方法简便,无副作用,疗效好,降压快(因为点刺耳穴后,感传速度为85~60cm/s),很快就能改善头晕目眩之主症,疗效多稳定且持久。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42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8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