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菌痢39例 |
|
于思强
痢疾一证,祖国医学又有“肠癖”“滞下”等名称,并认为是一种下利粘液而又不畅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它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前人张仲景曾创以葛根芩连汤双解表里之法,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将此方用于痢疾。前两年夏秋两季,经我院肠道门诊收入住院,诊断为急性菌痢的共39例,均采用此方加味治疗,证实本古方,确有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情况:39例中男性24人,女性15人;年龄最大73岁,最小的18岁;入院时多有发热,毒血症状,腹痛与里急后重明显,大便每d可达10余次或数十次,粪便检查镜下可见大量的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有的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方药组成和用法 2.1 组成:葛根15 g,黄芩6 g,黄连3 g,甘草3 g,熟木香10 g,槟榔12 g,藿香6 g,芍药10 g,马齿苋12 g,焦山楂12 g,枳壳6 g。 2.2 用法:每剂煎成600 ml,口服1次/6 h,1剂/d。连服两d,症状缓解后,可将煎液浓缩成300 ml,改为2~3次/d。如症状较重、失水,则予补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凡患者症状消失,大便常规复查检验正常,大便培养阴性者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但大便常规复查检验仍有少许红细胞或脓细胞者为好转;临床症状虽有缓解,经临床检验依然如旧为无效。 3.2 结果:本组治愈35例,占89.7%;好转4例,占10.3%,无效病例。总治疗有效率100%。住院5~7 d。
4 典型病例 徐某,女,52岁,退休工人,住院号33954。因发热,腹痛3 d,肛门作坠,每d痢下,10余次,夹有红色粘液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7.8℃。大便常规:粘液(),红细胞(+),脓细胞(+),吞噬细胞0~1,舌苔前薄根腻,脉弦小。证属湿热夹滞,肠道不洁,西医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治以化湿清热导滞,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1剂/d,煎成600 ml,分4次服,150 ml/次,3 d后煎液浓缩成300 ml,每d分2~3次服完。治疗6 d后,恙祛痛消。大便复查正常出院。
5 体会 痢疾一证,中医虽不言细菌所致,但古训总以“湿热痢”“红白痢”或“无积不成痢”谓之,临床以实证为多。我们用古方葛根芩连汤加味解表清里。其中芍药配甘草缓解腹痛;木香、马齿苋理肠;槟榔、枳壳、焦山楂清积导滞,藿香解四时不正之气。如此组合,集中了葛根芩连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藿香正气散之优点,我们称之为“痢疾方”。本组临床检验证实,它既能治痢,又不伤脾胃。使用得心应手,疗效确切。此外,如患者中毒症状明显,且有失水现象。适当静脉补充液体及时调整电解质,效果会更好,且能缩短疗程。
作者单位:于思强 南京市中医院 210001
上一个医学论文: 石菖蒲治疗关节积液内服外用均有良效 下一个医学论文: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儿童腹型癫痫38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