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柴胡片临床疗效观察 |
|
汤立玮 谭兴祥
小柴胡片(薄膜衣片)是我公司根据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名方小柴胡汤研制而成的,由柴胡、黄芩等7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效。我们于1998年2月至7月分别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家医院对该药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并对照用小柴胡冲剂,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门诊和住院部。小柴胡片组105例中,男性40例,女性65例;年龄20~70岁,平均43.9岁;病程平均2.9 d;用药时间3.1 d。小柴胡冲剂组60例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19~68岁,平均43.2岁;病程平均2.8 d;用药时间3.4 d。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少阳病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舌苔黄或白,脉弦或弦数;次证为心烦喜呕,不思饮食,胃脘胀痛。 1.2.2 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咽干咽痛,鼻塞喷嚏,流涕咳嗽,发热头痛,全身疼痛,乏力纳差等。 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体温在37.5~39℃;发病时间在10 d 以内;年龄在19~70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凡外感高热病证属营分证、血分证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结核者;哺乳期及孕妇患者;年龄小于19岁,大于70岁者。
2 临床观察方案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小柴胡片,4片/次,3次/d,疗程5 d 以内;对照组口服小柴胡冲剂,10 g/次,3次/d,疗程5 d 以内。 2.2 观察方法:两组病例均于用药前后详细观察症状、体温、体征、舌脉象、常规检查、肝肾功能之情况,并准确填写观察记录表。如遇明显不良反应则停药观察,有特殊处理应在观察记录表上详细记录。 2.3 疗效评定标准:主症消失,其它伴随症状明显好转为临床痊愈;主证明显好转,其它伴随症状明显好转为显效;主证有所好转,其它伴随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各症均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3 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组间综合疗效对比
组 别 总例数 痊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例数 痊愈率(%) 例数 显效率(%) 例数 有效率(%) 例数 无效率(%) 治疗组 105 21 20.0 24 22.9 50 47.6 10 9.5 90.5 对照组 60 15 25.0 10 16.7 29 48.3 6 10 90.0
表2 两组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症 状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总例数 有效例数 有效率(%) 总例数 有效例数 有效率(%) 寒热往来 100 97 97.0 57 55 96.5 发 热 90 89 98.9 60 59 98.3 胸胁闷痛 74 71 95.9 26 24 92.3 心烦易怒 56 50 89.3 36 32 88.9 胃脘胀痛 66 64 97.0 34 32 94.1 纳 差 36 33 91.7 87 86 98.9 头晕头痛 83 80 96.4 45 43 95.6 口干咽痛 77 71 92.2 40 37 92.5 口 苦 76 70 92.1 49 43 87.8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所观察两组病例中,用药期间均未见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用药前后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亦均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损害。 4 讨论 小柴胡片及小柴胡冲剂均系根据《伤寒论》传统名方小柴胡汤剂型改良而成,其组方成分相同,具有解表和里、疏利三焦、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祛邪扶正的作用,是临床上治疗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的代表方剂。本次临床试验所观察的两组病例,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用药后统计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其中总显效率为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其中总显效率为43.3%。显示两组之间在疗效上并无显著性差异[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辨证治疗流行性喘憋型肺炎3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加味柴葛解肌汤治感冒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