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治疗流行性喘憋型肺炎31例 |
|
韩芳华
流行性喘憋型肺炎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引起,具有发病急,流行广,喘憋重的特点,对于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危害极大。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流行性喘憋型肺炎31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来自门诊病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2岁以内发病人数占90%。 1.2 临床表现:一般都有前驱症状,如发热,微咳,打喷嚏,流鼻涕,继而高热持续,咳嗽加重,喘憋,气喘,口唇青紫。 1.2.1 发热37~38℃12例,38~39℃16例,39℃以上3例。 1.2.2 肺部听诊,两肺闻及哮鸣音9例,湿口 罗音8例,干、湿口 罗音14例。 1.2.3 舌苔薄白6例,薄黄10例,黄腻15例。舌质淡红24例,暗红7例。 1.2.4 实验室检查外周白细胞大都正常或偏低。 1.2.5 两肺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14例,小点状阴影5例,小片状阴影9例,胸透阴性3例。
2 诊断标准 按照1987-04成都召开的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流行性喘憋型肺炎诊断依据(试行),本组病例全部符合诊断标准。
3 辨证治疗 本组病例主要属风热闭肺及痰热闭肺两型。 3.1 风热闭肺 3.1.1 主证:发热,咳嗽多呈干咳或喘样,面赤,唇红,呼吸喘促,肺浮数,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咽红,咳嗽痰多不易咯出。 3.1.2 病机:风热外感,肺气郁闭。 3.1.3 治法: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3.1.4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咽喉红肿加牛子、蚤休清热利咽;喉中痰鸣加淡射干、瓜蒌仁等化痰降浊;喘甚加葶苈子、苏子降气化痰。 3.2 痰热闭肺 3.2.1 主证:高热持续不退,气急,鼻煽,甚则可见张口抬肩,痰鸣声嘶,烦躁,面赤,唇红或见青紫;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3.2.2 病机:痰热蕴肺,肺气闭阻,肃降失司。 3.2.3 治法:开肺化痰,涤痰定喘。 3.2.4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热结便秘加枳实,枳壳行气通便;痰多大便干结者加礞石滚痰丸涤痰通腑;呛咳痉咳加代赭石降气镇咳;口唇发绀加桃仁,丹参活血化瘀。
4 疗效观察 流行性喘憋型肺炎疗效评定标准(国家卫生部推荐,1981年12月)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1997年第1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
5 治疗结果 痊愈26例,占83.9%;好转3例,占9.6%;另2例因未坚持中药治疗改用西药。退热平均为2.5 d,气促缓解平均为2.4 d,咳嗽减轻平均为4.3 d,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平均为6 d。
6 讨论 6.1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耐寒热,肺为娇脏,卫气不固,易受外邪入侵。肺乃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皮毛,一旦感受外邪,则肺先受病,导致肺之宣肃失常,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一系列肺系病症。如体质较实,正邪相争,则邪热闭阻肺气,出现发热,痰阻,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等喘憋型肺炎的实证之临床表现。 6.2 流行性喘憋型肺炎中的重症病例,多由正虚邪盛所致,其中以心阳不振,肾气失纳为多见,证见面色突然白 光白,汗出不温,肢冷脉微,呼吸浅促,严重者可见正不胜邪,而使卒然暴脱,临床上亦常见,务必留心观察,审辨虚实,以防患未然。但在本组病例中未见此项类证。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拟止咳化痰汤治疗咳嗽56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柴胡片临床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