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药汤剂煎煮与疗效 |
|
李财坐
煎药是提高中医药疗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煎煮不当,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效果。然而,从目前医院煎药工作的现状来看,中药汤剂煎煮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许多医院随便安排个勤杂工从事煎药工作,真正具有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煎药工已寥寥无几。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应当从保证和提高中医药疗效的高度,充分认识中药煎煮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掌握中药汤剂煎煮的方法及其与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1 选择适宜的煎药容器 最宜用砂锅,或搪瓷器皿和金属夹层锅,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变化。
2 煎药前宜用冷水浸泡 大多数中药是植物的干燥品,其根块厚片,组织坚硬,水分不易渗入,有效成分不易充分地溶解出来。因此,汤剂若以花、叶、草、茎类为主的可用冷水先浸30 min,以根块、厚片、种子、果实为主的应浸泡1 h为宜。
3 加水量要合适 加水量须视药材的吸水量大小而定:吸水量少的饮片、种子、果实类或理气药,可适当少加些水,一般控制在浸过药面1.5 cm。
4 掌握煎药时间及特殊煎法 应在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4.1 一般汤剂必须煎两次:第1次的作用可以使水分初步浸润药材至药液溶出,挥发油甙类、多糖等易溶于水的成分,首先被煎出,故第1煎可得药物有效成分总含量的40%以上。第2煎加入新水煎煮,其作用是进一步促使药材组织细胞扩散与置换,渗透出其中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树脂、树胶、脂肪油等厚味成分,可得有效成分总含量的30%左右。这样,第1及第2煎所得煎出物有效成分约占总含量的70%~80%。滋补剂还应考虑第3煎。日常工作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久煎1次,可以起到煎煮两次的作用。实际上,在煎煮过程中药材内部溶液的浓度与外部溶液的浓度处于动态平衡的时候,就不再溶出有效成分。 4.2 对性味质地不同的药物应采用不同的时间或特殊煎法。 4.2.1 一般汤剂:头煎20~30 min,第2次煎15~20 min。 4.2.2 解表药、芳香气厚或植物花、叶等药物:如麻黄、桂枝、桑叶、菊花、荆芥、薄荷、银花、番泻叶等大多质地轻松且含有挥发油等易溶于水的成分,均不宜久煎,久煎会使有效成分损失,降低药效。因此,一般头煎10~15 min,第2次煎只需10 min。 4.2.3 味厚滋补类药物:如党参、黄芪、黄精、熟地、狗脊、枸杞子、杜仲、苡仁、龟版、鳖甲等药物,可用文火久煎,以使药物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一般头煎30~50 min,第2煎30 min左右。 4.2.4 先煎药: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磁石、赭石、石膏、瓦楞子、紫贝齿、鹿角片、生龟版、生鳖甲等介类及味厚质重的药物,因其质地坚硬、致密,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应单独先煎20 min后再纳入诸药同煎。又如生乌头、生附子、生南星、生半夏等均应先煎半小时以上,以除去毒性。乌头先煎后可以使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乌头次碱,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 4.2.5 后下药:凡气味芳香,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苏叶、木香、草豆蔻、玫瑰花、沉香、青蒿、香薷、大黄、钩藤等宜在诸药煎好前5 min投入同煎,以防有效成分走散。 4.2.6 兑入:如人参、西洋参、鹿茸、海龙等贵重药物,可另行炖或另煎,服药时再兑入汤内,以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以免同煎时被其它药物吸收。 4.2.7 烊化:驴皮胶、黄明胶、鹿角胶、龟版胶等胶质粘性大的药物,易溶于水,不需煎煮;同时,入煎会粘锅,影响其它同煎药物溶出,可在服药时兑入药液中搅匀即可,或加水放置杯碗中隔水蒸溶后兑入汤剂。 4.2.8 代水药:如竹茹、玉米须、金钱草等药物剂量大、体积大、会影响其它药物溶出,处方上写明代水煮,应单独先煎20 min,捞出药渣,留下汤液加入诸药同煎。 4.2.9 水捻入煎药:马勃,在下水浸渍时即先将马勃按水下并用于捻透使水分充分吸入其海绵状组织细胞为度,否则浮在水面不能煎溶。 4.2.10 包煎:如旋复花、海金沙、蚕砂、夜明砂、蒲黄、青黛,包煎起到过滤作用;车前子、葶苈子包煎可以防止粘液质过多糊化粘锅。
5 注意掌握火力 火候有武火、文火,如何选用应视不同的药效:如发汗、理气、攻下药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须用武火快煎,速取其芳香气味、轻升发散之目的,使外邪从表透解;如滋补药多数含有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树脂、无[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薄层扫描法测定乐口颗粒剂中小檗碱含量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吐宁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