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敷脐散制备及临床应用 |
|
程春宜 洪敛平
小儿敷脐散是我院院长,孙浩主任医师组方,拟用内病外治之法专治婴儿消化不良、腹泻等证。从1986年临床应用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介结如下:
1 药物制备 1.1 组方:川椒、肉桂、小茴香、淡干姜、吴茱萸各等份(以地道药材为优)[1]。 1.2 制备:取上述药物洁净干品,研细末过7号筛,混合均匀。 1.3 质量控制标准 1.3.1 外观性状:应干燥,疏松,棕色,色泽一致,有刺鼻的辛辣味。 1.3.2 均匀度检查:取本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 cm,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色斑。 1.4 包装:每袋3 g装于布袋中,外用塑料袋密闭封存。 1.5 用法与用量:1袋/次,覆于患儿神阙穴上,外以纱布绷带固定,24 h后取下,连续使用2次为1疗程。 1.6 注意事项:本品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时注意不能直接接触粘膜。
2 临床应用 2.1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止痛。用于小儿泄泻、伤食腹胀、寒食腹痛、手足发冷、痛则哭闹不安、疑蛔虫作崇、形体偏瘦等病证。 2.2 典型病例 2.2.1 王某,女,6个月。儿母乳溢多脂,常因过纳而有伤脾胃,或吐或泻,时作时止。近来便次增多,日数行,薄如蛋花汤。舌苔白厚而腻,指纹淡暗,幸无表证,神情尚佳,料无大碍,唯须慎风寒,节乳食,泻止乃吉。处方:小儿敷脐散2袋,绷带1卷,嘱其将一袋置于脐窝(神阙穴),束以绷带固定,24 h揭去,余一份再用如前法。上药敷贴1次后,泄泻止,腹胀消,嘱节乳食,不宣过饱,以免腹泻再作。 2.2.2 张某,男,2岁。1996-08-11初诊。患儿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纳入运迟,大便3~4次/d,质濡弱,寐时磨牙,便次增多,伴完谷不化,神情萎,舌质淡,苔白腻,指纹淡暗。大便镜检: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恙延日久,脾虚欠运,胃气失和。给予小儿敷脐散2包,分两次用。2诊:用后便次减少,质薄略稠,神情转佳,惟脾虚日久,一时尚难恢复,拟健脾和胃法治之。处方:米炒太子参6 g,茯苓9 g,陈皮3 g,砂仁(后下)2 g,白蔻仁(后下)2 g,炒扁豆9 g,炙鸡内金3 g,焦苡仁9 g,炒谷芽、麦芽各6 g,炙甘草2 g,红枣3枚,煨姜1片。3剂,另继用小儿敷脐散3袋。3诊:腹泻已止,大便正常。
3 讨论 3.1 方中诸药均具有辛温热性,共奏温脾胃、除寒湿之效。其中以伤食(乳)泻、风寒泻、湿热泻(湿重)效果较好;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因病程较长患儿体质较弱一时不易奏效,大多加服健脾利湿或补脾温肾药而获痊愈;湿热泻之热偏胜者疗效不佳。 3.2 神阙穴是上中下焦的中枢。它通过经络的联系,贯通冲任,直连脾胃,使药物的气味相互感应而作用于中焦,以达到温中、运脾、止泻的目的。本法方便安全,利于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211400
参考文献 [1] 孙 浩.孙谨臣儿科集验录(第1版).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红肿贴膏研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甘颗粒剂中芍药甙含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