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炮制临床意义探讨 |
|
陈雪红
每一种中药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而中医辨证论治运用的药物多为复方,以多种药物合用发挥新的疗效。这就对药物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固有性能的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使某些作用减弱,力求符合病情的需要。药物通过炮制就能实现这些需要,下面就炮制在中医临床用药上的作用作探讨。
1 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通过炮制来降低其毒副作用,使服用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如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用于养心安神就要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副作用;山楂含有机酸,刺激性较大,通过炒炭炮制后,有机酸被破坏,酸性降低,刺激性随之降低。乌梅生用能损伤牙齿,经炒炮制后酸性降低,减少酸性损伤牙齿的副作用;瓜蒌仁去油制霜除去了令人恶心呕吐的弊端,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者;蓖麻子中含脂肪油,具有消肿拔毒泻下通滞的作用,但种子中含有毒蛋白,炒熟后可使毒蛋白变性,避免中毒;草乌中剧毒的乌头碱经高温处理能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次碱,可降低草乌的毒性。
2 改变或缓和药性,适应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 不同的药物,各有其寒、热、温、凉性能。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带来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大黄在炮制前,含有致泻作用的蒽甙和收敛作用的鞣质,经过酒炒,酒蒸以后,蒽甙的含量显著减少,而鞣质的变化不太大,故可使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弱,而收敛止泻作用相对增强,所以酒蒸大黄具有缓和的泻下作用。
3 提高疗效 炮制用的辅料具有一定的功效,能和药物起协同作用而增强药物的功效。有些辅料还是很好的有机溶剂,能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大黄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炙后,因酒性大烈,制约大黄的寒性,其力稍缓,且酒有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酒炙后因酒能通血脉、行药势,增强了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醋能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莪术生用行气止痛,破血祛瘀,为气中血药;醋炙后重在入肝经血分,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醋还是良好的有机溶媒,能使药物中所含有的游离生物碱等成分发生变化,增强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如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延胡索主要含多种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和丑素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但游离的生物碱难溶于水,经醋炙后,延胡索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后易溶出而增强止痛作用。
上一个医学论文: 4种动物药炮制后微量元素及临床作用改变 下一个医学论文: 论有毒中药炮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