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花果与天仙果鉴别 |
|
吴立成 费彩云
无花果始载于《救荒本草》,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材,为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干燥成熟或近成熟内藏花和瘦果的花序托。具有健脾益胃、润肺止咳、解毒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痔疮便秘、咽喉肿痛、热痢、咳嗽多痰等证[1]。笔者在近期的药品检验中发现一种伪品掺入无花果中,经鉴定为同科植物天仙果Ficus beecheyana Hook. et Arn.[F.erecta Thunb.var. beechana (Hook. et Arn.)King]的成熟或近成熟内藏花和瘦果的花序托[2]。现从药材性状、显微横切面两方面比较鉴别如下:
1 性状鉴别 1.1 无花果:多呈扁圆形、类圆形、梨状或挤压成不规则形,直径2.5~4.5 cm,厚0.5~2 cm顶端脐状突起,并有孔隙,基部微凸起,有花序托梗痕,有的可见残存苞片3枚,表面淡黄棕色、黄棕色、暗紫褐色或青黑色;有微隆起的纵纹和脉纹(加糖者皱纹不明显);切面黄白色、肉红色或黄棕色,内壁着生众多卵圆形黄棕色小瘦果和枯萎的小花,瘦果长约0.1~0.2 mm。质硬。气微,嚼之微甜而有粘滑感(加糖者味甜)。 1.2 天仙果:多呈球形或近梨形,直径1.0~1.8 cm,厚0.3~0.9 cm,顶端脐状突起,基部短柄状,有的可见苞片4枚,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纵向皱纹,质坚硬,断面多中空,呈棕红色至棕褐色,气微,味微苦涩。
2 显微鉴别(横切面) 2.1 无花果:草酸钙簇晶散布于花序托外则,呈带状排列;维管束周韧型,散布于花序托的内侧。 2.2 天仙果:草酸钙簇晶散布于花序以内瘦果附近的组织中;维管束周韧型,于花序托外侧呈环状排列。
作者单位:吴立成 费彩云 浙江省金华县药品检验所 321017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1 2 浙江药用植物编写组.浙江药用植物志.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80~185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掺伪紫河车鉴别 下一个医学论文: 保和口服液薄层色谱法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