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康液含漱治疗口腔粘膜疾病204例 |
|
刘成华 刘 勇 史 红 刘振义 刘维贤
近年来我们运用自拟口康液治疗口腔粘膜疾病204例,疗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04例,其中男性128例,女7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6个月,8岁以下42例,8~20岁者40例,20岁以上者72例;病程4 d~11 a,4~7 d 者96例,7~30 d 者46例,30 d 以上者62例;鹅口疮72例,复发性口疮132例。
2 诊断标准 根据《口腔内科学*复发性口腔溃疡》一节标准诊断。全部病例符合口疮的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口康液的配制:取苦参、黄芩、五倍子、甘草、明矾分别研碎成粉末,按6∶6∶5∶2∶3的比例混合,添加3倍于药量的蒸馏水。浸泡15 d 后,过滤,加入适量无水酒精,取其上清液备用。 3.2 用药方法:应用口康液20 ml 含漱,4次/d,5 min/次,连续用2周。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溃疡完全愈合,随访1 a 无复发者为痊愈;临床症状改善,溃疡缩小或部分愈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者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4.2 治疗结果:本组204例,经1个疗程治疗痊愈78例,占87.25%;有效20例,占9.8%;无效6例,占2.90%;总有效率为97.05%。
5 典型病例 胡某,男,32岁。该患者10 a 前患有口疮,经用柳花散局部涂药好转,后复发数次,经用口腔溃疡散局部涂药而好转。1周前口疮再度复发,涂用口腔溃疡散未见好转。来我院诊治。检查见唇、颊、舌等处粘膜有粟粒及绿豆大小灰白色溃烂点10多处,溃点周围粘膜色淡,舌质红,脉细数。患者自述心烦失眠。诊为口疮口炎(中医辨证属虚证)。施用口康液含漱,20 ml/次,含漱 5 min/次 5次/d。3 d 后复诊,查见大部分溃点已平复,仅余之溃点变小。用此法继续治疗4 d 复诊,见溃疡全部愈合,自述饮食起居正常,心烦失眠症消失,后嘱续含漱3 d 复诊,见口腔粘膜平滑,舌质淡红,苔溥白,脉弦。停药后,随诊观察1 a 余未见复发。
6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口腔与内脏有密切联系,本证属于“口疳”范畴,多由心脾积热,外感邪热,阴虚火旺,虚阳浮越所致。《内经》病机十九条云:“诸痈痒疮,皆属于心。”《外台秘要》指出:“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因此治疗本病应清热居首位,本方中苦参、黄芩为清热泻火解毒良药;五倍子、甘草、明矾益阴降火,燥湿解毒。故选用清热除湿,解毒降火并且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成口康液。 现代研究证实,苦参含有多种活性的生物碱,其中氧化苦参碱能有效持续升高T细胞内液离浓度而关闭夹膜通道,使T细胞不被激活。因而是一种有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较好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芩抗炎杀菌,抗变态反应,主要成分黄芩甙杀灭白葡萄菌和变型杆菌;五倍子能明显抑制和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种细菌,内含大量五倍子鞣酸,有较强收敛作用;明矾有明显抗滴虫作用,对口腔厌氧菌等均高度敏感;甘草且备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协助本方发挥作用。本方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局部用药。
作者单位:刘成华 刘 勇 史 红 刘振义 刘维贤 安徽省蒙城县中医院 233500
上一个医学论文: 健脾疏肝利胆治疗慢性胆囊炎85例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知母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测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