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拟消瘕散结方治疗乳腺增生60例疗效观察 |
|
舒忠民 刘年生
近10年来,我们运用自拟消瘕散结方治疗乳腺增生60例,收到较好效果。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女性,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35岁。其中29岁以下12例,30~39岁33例,40~49岁15例。病程2个月~4 a,平均1.5 a。单侧乳腺增生28例,双侧乳腺增生32例。片块型49例,结节型11例。
2 诊断依据 一侧或两侧乳房数量大小不等的块状或结节状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部分月经来潮前或精神状态不佳则肿块增大、肿痛明显。均经B超或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3 治疗方法 3.1 处方组成:橘核30 g,黄药子30 g,生牡蛎24 g,莪术15 g,山慈姑6 g,浙贝母10 g,仙灵脾10 g,甘草6 g。 3.2 随症加减:肝郁加柴胡10 g,白芍15 g,青皮10 g,合欢皮15 g;肝火加夏枯草15 g,山栀10 g,丹皮10 g,生地15 g;阴虚加生地15 g,天冬10 g,女贞子10 g,淮山药15 g;痰凝加白芥子6 g,瓜蒌子10 g,姜半夏10 g,猫爪草15 g;气滞血瘀加郁金15 g,枳实15 g,川楝子10 g,茺蔚子15 g;气血亏虚加黄芪15 g,党参15 g,当归10 g,枸杞子10 g;脾肾两虚加白术10 g,茯苓10 g,鹿角霜30 g,肉苁蓉10 g;肿块明显加皂角刺15 g,炒山甲6 g,留行子10 g,蜈蚣3条;肿痛明显加醋柴胡10 g,制没药10 g,路路通10 g,淡全蝎3 g;并发炎症红肿热痛,加蒲公英30 g,冬葵子15 g,地丁15 g,连翘15 g。 3.3 煎服方法及疗程:每剂药煎前用冷水浸泡20 min,每次煎30 min,连煎3次共取汁约450 ml,早中晚各服150 ml。1剂/d。连服4周为1疗程。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按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疗效评定。 4.1.1 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药3个月后不复发。 4.1.2 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 4.1.3 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不减轻。 4.1.4 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 4.2 治疗结果:痊愈28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
5 典型病例 王某,女,28岁,已婚,工人,1996-08-20初诊。诉双侧乳房肿块1 a余,每于月经来潮前肿块肿痛明显。伴胸闷、嗳气、倦怠、神疲。月经先后无定期,色量正常;白带量多,色淡黄,无腥臭。检查:双乳房偏外上侧触及多个大小不一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质韧不坚,压痛,可活动,乳头无凹陷,无渗液,皮色正常,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经B超及病理诊断为双侧乳房囊性增生。证属肝郁脾虚,气滞痰凝。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主方加柴胡10 g,白芍15 g,合欢皮15 g,云苓15 g,山药15 g,淡全蝎3 g。经上方加减治疗1个疗程,双侧乳房肿块及胀痛均消失,6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6 讨论 乳房囊性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乳癖”范畴。乳癖病名最早见于汉*华佗《中藏经》。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曾提出:“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亦描述:“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失,此名乳癖。”《宋*圣济总录》并指出:“盖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调理,冲任不和……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笔者认为,本病多为情志不调,冲任不和,肝失调达,脾虚生痰,气、痰、瘀互结为患。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水平增高,黄体酮相对减少是导致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其特点为乳腺小叶、小管和末管高度扩张,呈囊肿样改变;其癌变率约为2%~4%[2]。 主方取橘核、黄药子、莪术以行气散结止痛;浙贝母、山慈姑、生牡蛎以清热化痰消瘕;仙灵脾、甘草补益脾肾、调和诸药(调节内分泌)。此外,笔者尚用此方化裁,临床治用于体内外多种良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紫杉醇治疗晚期肿瘤53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番泻叶用于过期妊娠引产50例报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