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牵正膏制备及质量控制探讨 |
|
余家奇 刘莉
牵正膏是我们根据民间验方改进剂型而制得的一种O/W型治疗面瘫的软膏。民间是用水将药物粉末调敷患侧穴,虽然疗效较好(有效率55%),但在使用上不方便,且留药时易在敷药处出现水泡。为了克服以上两个缺点,提高疗效,我们通过反复思考,试验将其改为粉质(O/W型)软膏,疗效大大提高,有效率为85.5%(临床疗效观察将另文报道)。现将牵正膏的制备、质量探讨报道如下。
1 牵正膏的制备
1.1 药物组成:斑蝥10 g,白胡椒10 g,白附子5 g,马钱子5 g,川芎10 g,细辛5 g。 1.2 制备:将以上6味药物淘洗,去尽泥土和杂质,在烘箱中60℃烘干,按以上药物组成称量,研成细末,过80目筛,混匀备用。剩余药渣熬膏备用。 1.3 取以上混匀药粉、药膏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加入1 ml HAC,加温至60℃保存备用。将适量的O/W型软膏基质加热至60℃熔化,并缓缓倾入药中,并不断搅拌混匀,在紫外灯下灭菌后装入干燥洁净容器内密闭避光置通风处保存备用。 使用时先将患侧穴位按摩后,再搽药且留药20~30 min。留药时间与疗效成正比。
2 牵正膏的质量控制
2.1 理化鉴别 2.1.1 取少许牵正膏置于载玻片上,并滴加1%钒酸铵的硫酸溶液1滴,(在显微镜下)发现牵正膏颜色变为浅红色(马钱子的鉴别反应)。 2.1.2 取少许牵正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硫酸1滴,发现牵正膏的颜色变为红棕色,后转为棕褐色(胡椒的鉴别反应)。 2.1.3 取牵正膏5 g,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乙醚15 ml加热,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提取液,挥干,残渣加1%香草醛硫酸液1~2滴,加热,显紫色或紫红色(挥发油鉴别反应)。 2.2 薄层鉴别
图1 斑蝥薄层分析 1样品供试液 2斑蝥对照药材液 3斑蝥阴性对照
2.2.1 供试液制备:样品50 g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氯仿20 ml,加热至牵正膏熔融状态时,振摇,恒温浸泡2 h,过滤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涤3次,5 ml/次,小心倾去上清液,残渣再加氯仿1 ml使其溶解,作为供试液备用。 2.2.2 斑蝥阴性对照液制备:按处方比例制备除斑蝥外的模拟膏,取50 g按供试液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液备用。 2.2.3 斑蝥对照药材液的制备:取斑蝥粉末3 g,加氯仿30 ml,振摇,浸泡2 h,过滤,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涤3次,15 ml/次,小心倾去上清液,残渣加氯仿1 ml溶解,作为供试液。 2.2.4 取上述供试液、斑蝥阴性对照液、斑蝥对照药材液各5~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98∶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溴甲酚绿乙醇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相应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斑点,在与阴性对照液相应位置上无相同颜色的斑点。 2.3 性状特征 2.3.1 pH值测定:取本品5 g蒸馏水50 ml,研磨均匀,按《中国药典》1995版Ⅰ部附录45页VIIG项下 PH值测定法进行测定, PH为5.6。 2.3.2 耐热性试验:取本品于40℃恒温保存10 d取出放至室温无油水分离、腐败、失水等现象。 2.3.3 耐寒性试验:取本品于-15℃保存10 d,取出放至室温无油水分离、腐败等现象。 2.3.4 常温试验:取本品于室温下放置1 a,无油水分离、无腐败、霉变等现象。 2.3.5 刺激性检查:剃去家兔背上的毛约2.5 cm2,休息24 h。待剃毛所产生的刺激痊愈后,取0.5 g软膏均匀地涂在剃毛部位使它形成薄层24 h观察皮肤无水泡、发疹、发红等现象。每次试验应在3个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并采取空白基质对照来判定。 2.3.6 无菌检查:参考《中国药典》1995年版第2部滴眼剂无菌检查法,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3 讨论
3.1 牵正膏制作简单,质量控制指标易于掌握,实验重复性较好,疗效可靠。 3.2 从处方组成来看,方中毒剧药品较多,切莫口服,以免中毒。 3.3 改进剂型后使用方便,疗效提高,对皮肤的刺激[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保婴镇惊丸中大黄簇晶数量与贮藏时间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咳喘灵口服液研制与临床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