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曲剂与临床应用 |
|
苏一辉
中药曲剂起源甚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有关曲剂的制作及各类曲药的作用特点作一阐述。
1 起源
《尚书.说命》记载公元前12世纪时商王武丁和大臣傅说的对话中就有“若作酒醴,尔维曲”,其中“曲”是指含酵母的酒曲,“”是发芽的谷物,就是将糖化和发酵法合在一起。《本草经疏》中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说明了中药临床应用之曲是在酿酒业发展的基础上而出现的,曲与酒相维系。后来人们通过在酒曲的基础上加入其他药物而制成专供药用的各类曲剂。
2 发酵制曲
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而制成药曲。具体可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发酵。一般温度在30~37℃,相对湿度70%~80%,并借助于微生物和酶的作用。发酵后,气味芳香,无霉气,曲块表面布满黄衣,内部生有斑点。发酵制曲法的关键在于温度和湿度的把握,这对其发酵的速度影响很大。温度过低或过分干燥,发酵会慢甚至不能发酵;温度过高,则会杀死霉菌,不能发酵。通过发酵使药物改变原有的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以扩大用药品种。
3 常用曲剂
3.1 六神曲:为苦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等药物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制成。 3.2 建曲:为平胃散加三仙、苏叶、木香、藿香、青蒿等经发酵而成。 3.3 三余曲:为茯苓、山药、炒山楂、红豆蔻、枳壳、柴胡、麻黄、荆芥、青木香、苏叶等多种药物经发酵而成。 3.4 半夏曲:为法半夏与面粉混合后,经发酵制成。 3.5 沉香曲:为沉香等多种药末和以神曲糊制成的曲剂。
4 临床应用
4.1 六神曲:其味甘辛,性温,具消食滞、和脾胃作用。主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食少泄泻,并能治产后瘀血腹痛。用量为6~15 g。 4.2 建曲:其味苦,有解表邪、消食积、去痰水、健脾胃的作用。主治暑湿感冒、头痛眩晕、呕吐腹泻。用量3~9 g。 4.3 三余曲:具疏风解表、调胃理气的作用。常用于感冒风寒伤食吐泻、胸腹饱闷、舟车晕吐等证。用量5~10 g。 4.4 半夏曲:具燥湿化痰、健脾温胃、止呕的作用。常用于痰多咳嗽、胸脘痞满、呕吐反胃。用量6~9 g。 4.5 沉香曲。具理气消胀、止痛泻之功效。可用于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呕吐吞酸等证。用量9 g。 以上各种曲剂皆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但又各有偏长。神曲功主健脾胃,助消化;建曲又偏治暑湿感冒;三余曲则长于治风寒感冒;半夏曲多用于湿痰;沉香曲又重在用于气滞诸证。临床应注意区别应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 317000
上一个医学论文: 溪黄草口服液制备及稳定性初步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保婴镇惊丸中大黄簇晶数量与贮藏时间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