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早期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bsp;h,则较易导致止血带休克,这种止血带休克不能通过静脉补充容量来预防。后来人们对动物骨骼肌缺血代谢变化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缺血开始,骨骼肌的无氧代谢开始,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进行性耗竭,缺血3 h三磷酸腺苷就完全水解,而在缺血后1 h磷酸肌酸就完全水解。在28℃下,如果止血带时间不超过3 h,随着再灌注开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在再灌注2 h后恢复正常水平,而磷酸肌酸则在再灌注后1 h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缺血超过3 h,而缺血的肢体温度保

持在2℃,也不会导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的耗竭,从而避免了细胞损伤。这可能与低温下细胞能量代谢降低有关[6]。Raymond等[7]用无创性P标记核磁共振分光镜观察细胞缺血再灌注时代谢改变得出,在肢体长时间的缺血中,如果每缺血1 h插入10 min再灌注,则可维持细胞内三磷酸腺苷正常水平,快速恢复细胞代谢,保护细胞不受伤害;而Miller[8]等则认为插入5 min就可以恢复细胞正常代谢。临床手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最大时限为1.5 h,因此本实验选择室温下缺血2 h再灌注3 h造模以更加接近于临床研究。

    近年来研究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可致微血管和细胞损伤。a)微血管血液流变学改变:缺血再灌注早期可见中性粒细胞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随后可有血小板沉积和红细胞缗线状聚集;再灌注期,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可表达黏附分子,增强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细胞在微血管内流速减慢,造成“滚动”现象;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进一步增加,中性细胞与内皮细胞发生黏附。黏附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化学趋化物质,如白三烯、血栓素A2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加重细胞间黏附和微血管堵塞。b)微血管口径的变化:损伤的内皮细胞肿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缩血管物质、扩血管物质合成与释放减少等作用共同导致微血管口径变小。c)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自由基损伤和中性粒细胞黏附是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的主要原因。

    150多年前,Virchow就指出血管壁的损伤、血液流动的变化、血液性质的改变是形成血栓的三要素,而血栓前状态是很多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是血栓形成的前期阶段[9]。表现在: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b)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c)凝血蛋白(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d)抗凝蛋白(抗凝因子)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e)纤溶因子含量减少或活性减弱;f)血液黏度增高和血流减慢[10]。

    目前肢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很难造成与临床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的造模方法有[11]:a)止血带模型:是将橡皮止血带或气囊止血带扎于肢体近端阻断血流,造模操作简单。b)改良止血带模型:在麻醉下游离出肢体动、静脉,用血管夹阻断动、静脉,并用橡皮止血带环扎肢体以阻断侧支循环,此方法造模复杂,易出现伤口感染。c)将肢体某块肌肉分离出,保留或不保留血管束或血管神经束与活体相连。因分离肌肉时已将组织切开且一块肌肉很难代表整个肢体,目前此模型较少应用。d)显露某条肌腱而不破坏表面微血管,观察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变化。本研究采用改良止血带模型。临床手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最大时限为1.5 h,因此本实验选择缺血2 h再灌注3 h造模足以反映缺血及再灌注对机体造成的影响。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主要与血小板具有的功能有关,包括黏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功能。在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活化与血栓形成存在密切关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41/CD61)归属于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家族,70%存在于血小板表面,30%以隐蔽状态分布在开放管道系统和α颗粒上。当血小板活化时,隐蔽状态的GPⅡb/Ⅲa复合物全部表达在血小板膜表面。血小板通过与纤维蛋白原的联结而产生聚集,而血小板联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点位于GPⅡb/Ⅲa分子上,是通过精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序列与纤维连接蛋白及vWF等结合的。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过程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故GPⅡb/Ⅲa可以更直接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12]。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时可能形成一个黏附蛋白口袋,产生多个结合点,这种现象反映了GPⅡb/Ⅲa复合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的实验研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放线菌酮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异氟醚MAC的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胚胎心脏致畸作用的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NGF BDNF的表达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