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瘀散贴膏止痛消肿作用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
|
nbsp;治疗1周为一疗程,治疗2周结束观察,按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临床观察期间应停用其他药物治疗以及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治疗。
2.3 观察指标
2.3.1 疼痛强度 0分:无痛;1分:疼痛轻,可意识到,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休息,不会因疼痛睡醒;2分:疼痛中,但可忍受,轻度影响日常工作休息;3分:疼痛重,无法忍耐,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休息,因疼痛不能入睡。
2.3.2 肿胀程度(与健侧比较) 0分:无肿胀;1分:肿胀轻,周径增加小于5%;2分:肿胀中,周径增加大于5%,小于10%;3分:肿胀重,周径增加大于10%。
2.3.3 活动度(与健侧比较) 0分:活动自如;1分:活动受限轻,小于20%;2分:活动受限中,大于20%,小于50%;3分:活动受限重,大于50%。
2.3.4 瘀斑程度 0分:无瘀斑;1分:局部略有青紫,以紫为主,面积小于1 cm×1 cm;2分:局部青紫明显,以青为主,面积小于4 cm×4 cm;3分:局部青紫明显,以青为主,面积大于4 cm×4 cm。
2.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 患者主诉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指标异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及皮肤反应观察。
2.4 疗效评价
2.4.1 疗效评价依据 根据疼痛、肿胀、活动度、瘀斑大小的评分之总和计算改善率,根据改善率计算总有效率。
改善率=(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正常分·治疗前得分)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2.4.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改善率大于等于90%;显效:治疗后改善率大于等于70%;有效:治疗后改善率大于等于30%;无效:治疗后改善率小于30%。
2.5 统计方法
治疗前后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来比较两组有效率,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 果
3.1 两组治疗前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瘀斑程度分值比较 结果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瘀斑程度分值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四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四项观察指标差值比较,疼痛及关节活动度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胀及瘀斑程度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3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1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值比较(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值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3.4&n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近关节复杂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DCS与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