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
|
bsp;cm)(见图3),术中出血量平均350 mL(250~850 mL),引流量平均252 mL(100~450 mL),输血量85 mL(0~400 mL),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90~120 min)。术后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4°(40°~46°),前倾角为18°~23°,平均19.8°,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94.5 分,平均91.5 分。
常规THA 15 髋,切口长度平均为16.8 cm(14~20 cm),术中出血量平均523 mL(300~850 mL),引流量平均507 mL(320~980 mL),输血量平均355 mL(0~800 mL),手术时间平均107 min(95~125 min)。术后X线片上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8°(42°~47°),前倾角18°~23°,平均20.2°。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5~94.3 分,平均91.3 分。
改良小切口组与常规THA临床治疗结果资料见表2。结果显示,小切口组与常规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组均优于常规组;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髋臼角测量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小切口THA组的大多数患者术后第3天即可直腿抬高患肢,术后1周可在床边扶拐或步行表2 改良小切口THA组与常规THA组的临床治疗指标器辅助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94.5 分,平均91.5 分。常规THA组患者在术后1周左右才能直腿抬高患肢,术后10 d左右可扶拐在床边下地活动,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常规THA组中1 例术后屈髋俯卧活动时出现后脱位,经切开复位并牵引2周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良好。术后2~3个月两组患者均可弃拐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5~94.3 分,平均91.3 分。
小切口THA组和常规THA组各15 例15 髋,各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小切口THA组和常规THA组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33.5 分及33.85 分,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为95 分及93 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4,P>0.05)
5 讨 论
THA能有效解除患髋疼痛,恢复关节功能。40多年来,假体设计和人工髋关节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其中小切口技术的应用代表了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最大改进。自Berger等于2001年在芝加哥采用小切口技术完成第1 例全髋置换术起,国内已有部分医院采用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但切口大小报道不一,位置也不尽相同[3~7],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应用改良小切口,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15 例15 髋,手术顺利,效果满意。
5.1 改良小切口外侧入路THA的优点
5.1.1 切口的设计利于手术操作 髋臼的开口存在一个前倾角,髋臼准备和假体的植入要求保持这一前倾角。因此,切口近端向前倾斜有利于髋臼锉的放置和假体的植入。患肢在内收时由于健侧肢体的存在,势必出现轻度的屈曲,而切口下端向后的弧度和向后的倾斜确保髓腔准备及股骨假体植入的顺利进行。
5.1.2 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外形美观 本组全髋切口长度8~10 cm,平均9.5 cm,术后恢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节镜下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