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
|
(15)53.2±15.510∶523.4±3.332.9±3.56常规THA15(15)54.8±10.811∶426.1±5.133.2±3.83P 值P>0.05P>0.05P>0.05
两组病例均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入组特征:a)体形偏瘦,体重指数低于28 kg/m2;b)初次置换手术,髋关节解剖无明显异常。排除标准:a)肌肉发达或过肥胖,体重指数高于30 kg/m2;b)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史,髋关节严重创伤或髋关节解剖有明显异常的患者;c)有传统THA禁忌证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改良小切口组的手术方法
2.1.1 术前准备 a)术前骨牵引:术前进行有效骨牵引,尤其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病例或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尽可能达到正常长度。b)髋关节正位X线测量颈干角,选取颈干角较小的患者。c)充分了解解剖参数,选择假体类型以获得最佳匹配和颈长的假体。d)特殊器械:椎板拉钩3个,股骨撬1个。
2.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选用非骨水泥假体。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取半仰卧位,患侧垫高60°。手术切口(见图1)自髂前上棘到大粗隆前缘画直线,在此线上作一略呈弧形切口长约10 cm,使切口40%位于大粗隆上缘远端,60%位于其近端。手术步骤:a)关节囊的暴露:沿切口方向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确定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的间隙。沿此间隙切开深部筋膜,远近端分别超出皮肤切口长度1 cm左右,在大粗隆尖端前缘、骨膜下剥离臀中肌止点的前1/3。将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分别向前后方牵开显露髋关节囊。b)股骨颈截骨:切开关节囊并向下分离显露小转子,根据术前测量和计划于小转子上方约1.0 cm处用摆锯将股骨颈切断,随后用取头器或将股骨头碎成几块后取出;股骨颈骨折根据具体情况,用摆锯切断股骨颈或直接将头取出,并将股骨颈断端修整至合适长度。c)髋臼的准备:将股骨近段充分向前下牵引,椎板拉钩配合髋臼拉钩暴露髋臼,沿髋臼周边暴露其骨性边缘。切除股骨头圆韧带并刮除枕区残留软组织,从最小号髋臼锉开始磨削髋臼壁至有新鲜出血的软骨下骨床,刮除臼底残留的软组织并切除悬于髋臼周缘的软组织。d)髋臼假体的植入:用不同
型号假臼试模判断假体植入理想之后的匹配及骨性覆盖程度。合适后,置入真髋臼杯,呈外展45°,前倾20°左右,必要时加用螺钉1~2枚固定,装入试模内衬。e)股骨假体的植入:保持患肢极度内收位,用股骨撬将股骨近端翘起并保护好切口近端皮肤。开槽扩髓,至合适大小,将股骨试模打入股骨髓腔,选择颈长合适的假体,装上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下肢长度,臀中肌张力,髋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满意后再更换上真的髋臼内衬和股骨假体,复位髋关节(见图2)。f)切口关闭:用直径2.0 mm克氏针在大粗隆前方原先剥离处钻3~4个孔,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被剥离的臀中肌部分止点。置负压引流管一根,逐层缝合切口。
2.2 术后处理 改良小切口THA手术的术后处理与常规THA手术相似。由于软组织创伤小,故改良小切口THA术后3 d即可抬高患肢,术后1周可用双拐或步行器辅助行走,患肢负重约为体重的50%,术后3~8周再逐步弃拐行走。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及切口长度进行t检验,P值确定为0.05。
4 结 果
4.1 手术切口、出血量及假体位置 改良小切口THA组15 髋,切口长度平均9.5 cm(8.0~10.0&n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节镜下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