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动力肌平衡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认识 |
|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简称马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根据陆裕朴分析的病理解剖及发病学理论[1],矫形以在尚能耐受全麻和手术的前提下尽早矫治为佳,手法矫治为辅,手术矫治为主,石膏保持为续,负重受力发育最终矫正畸形。马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地区尚未开展动力肌平衡术来治疗这一畸形。自2004年11月至2007年9月我们应用和推广这一术式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87 例163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 例163足,男性61 例,女性26 例;年龄8个月~3.5 岁,平均11个月。足月顺产83 例,早产儿4 例。双侧者76 例,单侧者11 例。足背外侧形成胼胝17 例。8~13个月66 例;14~23个月13 例;2~3.5 岁8 例。家族史:无明确家族史,护送病儿家长无畸形发生;并且未见一家有两名相同畸形病儿发病就医。均属于松软型。
1.2 诊断 根据出生后即有的四个畸形:胫骨内旋、前足内收内翻、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跖屈、足跟内翻,诊断容易明确,随着生长发育畸形更加突出,挛缩的跟腱隆起于皮下触诊可感知,不需X线诊断,手术指征易确立。
1.3 手术方法 采用陆裕朴等设计的手术方法和原则,部分调整。
氯胺酮全麻。年龄小、畸形轻而柔软者采用经皮跟腱附骊点处切断;年龄大于1 岁又3个月者,跟腱挛缩明显,采用滑动式跟腱延长法,并且同时给予胫距后关节囊切开松解、距骨复位。舟骨内侧足底足背皮肤相交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深筋膜和胫前肌止点的筋膜纤维管,止点处切断胫前肌腱,从小腿中下1/3处切口抽出,皮下隧道引向骰骨背侧切口。骰骨背上用4 mm直径的钻头打孔,胫前肌末端细丝线“8”字缝扎后,再用钢丝重叠穿入肌腱内腰穿针引入骨隧道内,将钢丝两头插入腰穿针孔内,退到足底,垫好敷料和穿入纽扣,保持张力下拧好钢丝。判断张力的标准是外力放松后跖屈畸形或足下垂得以矫正为准,反之则张力不足。全部在同一切口把距舟、舟楔关节囊内侧切开,无一例采用骰骨或跖骨楔形截骨术。细丝线或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各切口,垫好棉垫在适当张力下包扎。膝踝关节90°位石膏固定大腿中份,小腿和脚给以管形石膏固定,脚掌部分给于外展适度外翻位固定。石膏全层背侧切开到棉垫,并间断开窗散热和散汗。
1.4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血运,石膏固定2周后拆线更换石膏,矫正残余畸形。6周后拆除石膏,自动负重锻炼。
1.5 指导康复训练 拆石膏后即可双足负重锻炼,待其习惯后增加。
2 结 果
术后满6周来院由经治医生拆除石膏,鉴定手术效果。手术后全部踝关节、距下关节跖屈畸形都获得矫正。其中有11足采用80°~85°位固定拆石膏后遗留有6°~8°的足下垂,占6.72%,表现为足跟置地后不完全平整。本组优良率达93.28%。
前足掌内收呈八字9足,程度不同的跟骨内翻16足,表现足跟不垂直地面。都见于1.5 岁以上的病儿,行走并不影响步态。手术后有4 例7足病儿,家即住在医院附近,2.5年复诊见患足及肢体骨骼肌肉发育良好。
本组切口感染1 例,石膏管型完全脱落1 例,部分脱落1 例;足足母长伸肌误伤1 例,即给以[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弥漫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下一个医学论文: 微型钢板治疗Mason 型桡骨小头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