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
|
【摘要】 目的 总结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20 例通过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诊断的胸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 随访1~84个月,平均41个月。其中优10 例(50%),良7 例(35%),可1 例(5%),差2 例(10%),优良率85%。结论 胸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致压物与脊髓的关系,合理选择减压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诊断;手术
近年来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自2000~2005年作者通过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20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男8 例,女12 例;年龄31~60 岁,平均年龄45.9 岁。病程少于6个月8 例,6~12个月8 例,12个月以上4 例。病变节段:T2~4 1 例,T4~7 1 例,T6~9 3 例,T7~8 3 例,T10~12 12 例。
1.2 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下肢无力、麻木僵硬、疲劳后加重18 例,胸背部束带感18 例,间歇性跛行14 例,下半身截瘫、二便失禁2 例,不同平面以下感觉障碍19 例,胸背部疼痛2 例,膝、踝反射活跃或亢进及肌张力增高19 例,髌、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17 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胸椎正侧位X线片、病变节段CT及胸椎MRI检查,依受压脊髓的部位分为单纯腹侧脊髓受压2 例,单纯背侧脊髓受压4 例,腹外侧受压5 例,背外侧受压8 例,联合受压1 例。
1.4 手术方式 根据压迫物与脊髓的关系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单纯前侧减压2 例,单纯后侧减压4 例,前外侧减压5 例,后外侧减压9 例。
1.5 结果 随访1~84个月,平均41个月。根据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判断疗效,完全恢复为优,明显好转为良,病情停止加重为可,症状进一步恶化为差。本组优10 例,良7 例,可1 例,差2 例,优良率为85%。
2 讨 论
2.1 胸椎管狭窄的病因及病变 颈椎和腰椎活动度大,慢性劳损机会多,故颈椎和腰椎管狭窄症多见。胸椎相对较为稳定,生理后凸的特点使其承重点主要位于脊柱前部,退变也主要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前部,后侧则不多见,故胸椎管狭窄症较少见。胸椎管狭窄症多位于中下段胸椎[1~6],20 例患者中下位胸椎占90%,尤以T10~12多见。分析原因可能该段为相对稳定胸段脊柱与活动腰段脊柱的分界段,故较易发生劳损。
胸椎管狭窄症是胸椎管横断面减小而产生的胸段脊髓压迫综合征,因此它直接的发病机制是致压物造成胸段脊髓的血供受阻,感觉和运动传导障碍[3]。一般认为,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由四种病变引起,即椎间盘退变、关节突肥大、椎板及黄韧带钙化[4,6~7]和后纵韧带钙化。同时其病理变化常以某一病变为主并伴有构成椎管的其他容积退变。20 例患者中[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预制模板法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