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69 例临床分析 |
|
【摘要】 目的 评价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69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用DHS治疗,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优39 例,良25 例,差5 例,优良率92.75%。结论 DHS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DHS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日益广泛,内固定装置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如DHS、股骨近端解剖板、空心钉、Gamma钉、滑动加压鹅头钉、多枚斯氏针等均在临床上应用。本院自2000年至2005年以来采用DHS为内固定材料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资料完整的69 例,经过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资料完整的69 例,男性54 例,女性15 例;年龄38~91 岁。其中38~50 岁12 例,50 岁以上57 例。损伤原因:车祸18 例、坠落伤12 例、跌摔伤34 例、压砸伤5 例。其中合并伤12 例(颅脑外伤3 例,胸腹部外伤2 例,多发骨折7 例)。粗隆间骨折按Evans法分类[1],Ⅰ型3 例、Ⅱ型16 例、ⅢA型21 例、ⅢB型19 例、ⅣB型5 例、反粗隆间骨折5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首先处理创伤性休克、重型颅脑损伤、危及生命的重要胸腹脏器损伤及开放性骨折。除3 例EvansⅠ型外,其余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采用骨牵引。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骨折处理。本组69 例患者均采用DHS为内固定材料。手术时间为受伤后4~33 d,平均10.6 d,
1.2.2 手术方法 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腰麻及局麻强化,麻醉满意后,平卧位,取股骨上端外侧切口,在C型臂X线机透视的引导下,复位骨折。在距大粗隆下3 cm处打入1枚导针,确定导针的深度,位置满意后,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股外侧肌直入股骨上段,组装DHS三联扩孔器钻到软骨下10 mm,扩孔、丝锥攻丝。将螺钉拧入骨质,将DHS钢板连接后打入外侧皮质,以螺钉加压固定。小粗隆骨折,由前外向后内方向的拉力螺钉固定。大粗隆游离骨块,可于大粗隆处加用1枚螺钉固定。生理盐水冲洗,放置负压橡皮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本组Evans Ⅳ型2 例,ⅢB型1 例,小粗隆用1~2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
1.2.3 术后治疗 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7 d,术后2 d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3 d即可坐起,1周后卧床活动患肢,4周后扶拐不负重行走,定期拍X线片复查,示骨折愈合后可完全负重活动。
1.3 治疗结果 69 例患者术后,1 例DHS出现滑动钉穿出股骨头外上方,2 例髋内翻畸形,2 例陈旧性骨折DHS内固定因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最终骨折未愈合,其余均骨性愈合。疗效评价[2],优:无患髋疼痛,功能正常,颈干角大于120°,下肢无外旋和内翻短缩;良:患髋偶有疼痛,功能基本正常,颈干角约110°,下肢轻微外旋,内翻短缩小于1 cm;差:患髋疼痛,颈干角小于100°,下肢外旋,内翻短缩大于2 cm。按照上述评价,本组病例中达到优者39 例,占56.52%;良25[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微型解剖板治疗掌指骨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及股骨颈骨折1 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