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15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行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根据Tile分型分类,B2型3 例,B3型4 例,C1型5 例,C2型3 例。结果 本组15 例,1 例未获得随访,14 例获得平均21.3个月的随访。1 例有骶髂关节部疼痛,1 例足下垂畸形,其余12 例获得骨性愈合,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短缩。结论 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使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既可恢复解剖序列的连续性,又加强了骨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互补作用,提供了骨盆生物力学双重固定效应,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外固定架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为高能量外力所致,常有合并伤或伴发伤,易引发脂肪栓塞综合征、凝血障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血栓栓塞症等并发症,危及伤者生命,其死亡率为5%~20%[1],晚期出现后遗症的概率较高。选择良好的固定方法在治疗中尤为重要。2004年11月至2007年3月使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5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 例,男10 例,女5 例;年龄20~59 岁,平均37.5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9 例,坠落伤3 例,砸压伤3 例。根据tile分型分类,侧方压缩性骨折、半侧骨盆旋转不稳(B2型)3 例;侧方挤压骨折并双侧骨盆旋转不稳(B3)4 例;单侧骨盆前后环骨折垂直不稳(C1)5 例;双侧损伤不稳、一侧C型损伤而对侧B型损伤(C2)3 例。合并伤情况:休克6 例,神经损伤3 例,腹腔脏器破裂2 例,胫腓骨骨折1 例,双侧跟骨骨折2 例。
1.2 手术方法 病情稳定后摄骨盆前后位及入口、出口位片,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骶髂关节脱位者需行股骨髁上牵引。手术于5~12 d进行,全麻下手术,取仰卧位。根据术前损伤评估,确定切开内固定的骨折部位。以经过牵引后骨折移位仍明显且复位该部位能明显修复整个骨盆的解剖序列和纠正畸形的枢纽部位作为有限内固定关注点。耻骨支选择重建钢板固定,骶髂关节脱位选择单枚拉力加压螺钉或前路钢板固定。内固定术毕透视检查骨折畸形纠正情况。利用外固定架固定针的杠杆原理整复骨盆残余移位。透视下于髂前上棘后方约1.5 cm处,沿髂骨外板根据髂骨的倾斜度打入克氏针,髂嵴正中作皮肤小切口,用直径3.5 mm钻头钻开骨皮质,将直径5 mm的半螺纹钉以与矢状面成15°~20°角导向拧入髂骨,进针深度为4~6 cm,髂前下棘区穿针方向指向骶髂关节,避免穿入髋臼。两侧髂嵴各穿入2~3枚固定钉,安装外固定器,牵引下肢,位置满意后拧紧外支架。病人术后卧床6~8周,12周后取外固定架,逐步负重。
2 结 果
本组15 例,1 例未获得随访,14 例获得平均21.3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在6个月内愈合,其中1 例有骶髂部疼痛,1 例足下垂畸形,其余12 例获得骨性愈合,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短缩。
3 讨 论
3.1 骨盆骨折的受力分析及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力学分析 依据Tile分型标准对骨盆骨折进行分型,选取15&nbs[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