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 |
|
例;年龄13~70 岁,平均33.4 岁。肱骨骨折19 例,桡骨骨折5 例,股骨骨折12 例,胫骨骨折9 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 例,合并骨质疏松3 例。
1.2 治疗方法 a)全麻或臂丛麻醉下取除原内固定物,取除时需小心操作,防止新的骨折产生,肱骨骨折注意保护桡神经(可先游离出后用橡皮条轻轻牵开)。取除内固定后清除骨折断端的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咬除骨折端硬化骨,电钻畅通扩大骨髓腔,有活性的碎骨片尽量保留;b)选用适当的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断端。本组有19 例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予以失败,8 例采用加长加压钢板再次手术内固定,11 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再次手术内固定;26 例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予以失败,17 例采用加压钢板或特殊类型钢板(如“Y”形钢板等)再次手术内固定,9 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再次手术内固定;c)取自体髂骨:取髂骨时只取一侧骨皮质,保留髂骨外形,尽可能多的刮取松质骨;d)植骨:将混合了BMP复合材料的髂骨松质骨植入骨折缝隙处,若骨缺损较多所取髂骨不足以填充,可按需要混合植入同种异体骨,植骨时要达到360°四周植骨,将皮质骨植于断端表面,逐层缝合,尤其要将近骨的筋膜层缝合紧密。其中BMP加自体髂骨植骨18 例,BMP加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27 例;e)石膏外固定:不论上肢还是下肢均需行石膏外固定8~12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及脱水剂3~5 d,术后第2天起嘱患者上肢行握拳锻炼,下肢行抓趾锻炼。2周后间断拆线,伤口完全愈合者拆除剩余缝线。
2 结 果
本组45 例,伤口均一期愈合,X线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经5~20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髓内钉固定者未发现髓内钉松动、拔出、弯曲或断裂,钢板固定者未发现钢板弯曲或断裂,螺丝钉未见松动或断裂,至最后一次随访时尚有2 例未达骨性愈合,但有骨痂生成,愈合时间最长16个月,最短5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2 例患者活动时肘关节疼痛,1 例活动范围在0°~120°之间,1 例活动范围在0°~90°之间;1 例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外展范围0°~80°;1 例患者活动时膝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在0°~60°之间;未见神经损伤。
3 讨 论
3.1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3.1.1 手术因素 a)内固定不牢固[2,3],包括内固定的类型、钢板长度、螺丝钉数目和长度不够(未穿透两层骨皮质)等,不能使骨折端紧密结合达到持久稳定的固定[4](见图1~2)。钢板的长度至少为骨折端长轴直径的4~5倍,远近端分别应至少4枚螺丝钉穿透两层骨皮质[5]。选用钢板的强度不够也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b)钢板的位置不准确[4],钢板未置于长骨干的张力侧,造成骨折端存在裂隙,钢板螺钉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导致内固定不稳,螺丝钉断裂(见图3~4),骨折端骨痂形成。c)骨质缺损过多,初次手术时未植骨或未充分植骨造成骨不连。d)手术过程中骨膜剥离过多,使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足,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升高。e)术后缺少外固定,加上不合理的功能锻炼。术后2周内骨折连接处有纤维骨痂连接,尚未形成骨性连接,早期高强度的功能锻炼容易使螺钉松动,钢板螺钉疲劳变形,甚至断裂,因此术后需加用石膏外固定或外固定支架以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6]。术后根据骨折愈合状况进行功能锻炼,在骨折完全愈合之前切忌完全负重。禁止一切使骨折端产生剪力、成角及扭转应力的活动。骨折愈合和内固定失效实际上是一个竞赛过程,若骨折在内固定失效之前已愈合,那么就不会发生内固定失效,因此必须要明确“骨质必须保护内固定”这一概念[5]。f)未及时发现骨折不愈合,未及早采取处理措施。X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严重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单侧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椎体成形术的入路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