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35 例 |
|
,应用抗生素24~48 h。在专业护理人员帮助下定时翻身。术后3~7 d患者下地活动。当患者病情稳定,可以耐受进食后,逐步恢复到门诊病人的饮食控制方案。
3 结 果
35 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3~7 d(平均4.3 d)下地活动。术后发生切口延期愈合2 例,肺部感染3 例,对症处理后治愈,未出现褥疮、假体周围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出院后33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1年,平均6个月。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61~95分,平均85分。
4 讨 论
老年人糖尿病多见,65 岁以上人群中7%~9%患有糖尿病[3]。最新研究证实[4,5],Ⅰ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虽然骨密度没有明显降低,但骨质脆性增加,在相同应力作用下,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发生髋部骨折。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多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髋部骨折。以上原因导致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临床多见。
对于此类患者,以往采用2~3个月的卧床牵引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不能早期活动,给患者带来不便,护理工作繁重,增加了社会负担。此外,长期卧床极易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患者死亡率高。有报道认为非手术组死亡率较手术组死亡率高4.5倍[6]。人工假体置换能够使患者早期下地,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减少了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7],所以我们一般主张人工假体置换治疗。本组患者术后4.3 d下地,随访见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低,若发生人工假体周围感染,无异对患者形成致命的打击。同时,由于患者多患有心脑血管等其他合并症,手术风险增高,如何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加强术后护理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入院后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 h血糖检测,并提请内分泌科会诊。根据内分泌科会诊意见,一般采用4次胰岛素方法。即早、中、晚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睡前用中效胰岛素。确定手术后所有患者频繁的手指针刺采血检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节胰岛素用量。一般血糖控制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于8.3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10.0 mmol/L。有医生担心患者发生低血糖而允许血糖稍高,其实经常性检测血糖更容易纠正血糖,而且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3]。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禁饮食Ⅰ型糖尿病患者有酮症酸中毒危险,必须静脉输入含糖液体,同时皮下或静脉胰岛素治疗。
手术无菌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及术后关节功能满意的关键之一。我们的经验是尽量将手术安排在白天的早些时候,此时术者精神更容易集中,手术操作也更为规范,同时也避免了患者血糖的波动。应尽量保证手术室内无菌环境,减少手术参加人员,避免手术室内人员走动。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缝合切口。
术后正确专业的护理对患者非常重要,好的护理不仅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而且能够预防患者出院后再次发生骨折。我们的经验是术后应用动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常规使用止痛药,加强对患者心理及精神功能状态的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加以辅助治疗。若患者整体状态良好,术后3 d左右在医生帮助下可以下地活动,避免发生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精神状态的好转。
虽然糖尿病有增加感染的风险,但只要血糖维持在标准范围内(空腹血糖小于8.3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10.0 mmol/L),并不需要延长抗生素的使用。一般认为术前2 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保证术中足够的血药浓度,降低手术感染率[3]。若手术时间超过8 h,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锁骨钩钢板并发症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髋臼骨折的治疗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