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 |
|
面矢向变化和小关节半脱位各占35%和32.72%。关节间隙的狭窄意味着软骨的剥脱,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骨赘的增生、关节突的增生肥大产生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缩小而使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坐骨神经疼痛的症状。治疗时我们可以根据CT中关节突的病变和侧隐窝狭窄的部位准确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根据Woff定理,骨小梁不仅是沿主应力方向排列,而且当主应力方向改变时,骨小梁也会据此改变方向。因此小关节顺应力方向出现骨质增生和硬化,而非应力区则出现骨质疏松或囊变;暴露的软骨下骨可使气体进入小关节腔,出现关节真空现象继而出现小关节关节囊的松弛、不稳和钙化,甚至出现小关节面的微小骨折。骨折在顺应力方向的愈合中发生了更接近矢状面的重新塑形。Grober等[4]认为,腰椎小关节的矢状面塑形是退变性滑移的主要原因。小关节冠状部分的减少减小了前向的阻挡力,出现小关节的半脱位,这种半脱位是一种失代偿的表现,是变性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关节突可向前或向后移位,移位明显者导致相应的椎管狭窄或椎管变形。椎弓完整的情况下发生的椎间滑脱多是由于椎间盘及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引起,命名为“退变性脊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临床上亦称为“假性脊椎滑脱症”。本组患者中有5 例符合退变性滑脱的表现。
3.3 MRI在腰椎不稳定中的价值 腰椎不稳定主要由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的退变引起,MRI是判断椎间盘退变最敏感的方法。椎间盘退变首先是髓核水分减少和纤维化,纤维环内、中层破裂,外层纤维环松弛并向周边膨隆,上下椎间出现异常活动,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把腰椎不稳分为3期,1期为功能紊乱期,即早期;2期为不稳定期,即中期;3期为稳定重建期。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1度的间盘退变亦可出现严重的腰部疼痛,3度的间盘退变发展到后期,脊柱产生再次稳定,患者的临床表现出现好转。张宏军等[5]也发现腰椎运动节段的不稳定多集中在轻、中度退变的椎间盘,严重的椎间盘退变反而恢复了稳定性。本组资料中也发现腰椎不稳定患者的间盘退变60%以上是在1度和2度以内。虽然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和临床症状无正相关,但MRI的检查对腰椎不稳定患者还是很重要的。同时为“假性脊柱滑脱”提供椎间盘的病理基础,特别是在腰椎不稳患者术前排除其他疾病的诊断上起重要作用。在治疗中,根据MRI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决定对椎间盘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在2度和3度病变的椎间盘都可以行一期融合,1度退变的椎间盘可不融合。随着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的发展,1度退变的间盘有逐渐恢复的可能,但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国华,曾青东,骆剑敏,等.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2):8284.〖1〗[2]D′Andrea G,Ferrante L,Dinia L,et al.“Supineprone” dynamic Xray examination:new method to evaluate lowgrad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J].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1):8083.〖1〗[3]Carrera GF,Haughton VM,Syvertsen A,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umbar facet joints[J].Radiology,1980,134(1):145148.〖1〗[4]Grober LJ,Roberson PA,Novotny JE,et al.Etiology of spondylolisthesis:assessment of the role played by lumbar fecet joint morphology[J].Spine,1993,10(1):8086.〖1〗[5]张宏军,范顺武.腰椎退变与不稳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3):27928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2个 Y 型静脉修复重建掌浅弓17 例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