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 |
|
【关键词】 腰椎不稳 影像学 特点
腰椎间盘和小关节在腰椎的稳定性上起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面的负荷增加,应力集中导致退变,都将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本文分析总结55 例有明显腰椎不稳定患者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CT、MRI资料,进一步了解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5 例,其中男20 例,女35 例;年龄32~73 岁,平均52.2 岁。各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21 例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10 例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体检示42 例局部椎旁压痛,35 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8 例跟腱反射减弱,30 例下肢浅表感觉减退。
1.2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我院使用先进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本组所有病例均行站立位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检查,以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 mm、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1°作为公认腰椎不稳定的标准。CT检查:我院应用PQ5000型超高导螺旋CT机,层厚2 mm,节段主要局限于L3~4、L4~5、L5~S1,可以观察小关节的关节间隙、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等。MRI检查:我院使用1.5T超导MR,根据T2加权相椎间盘信号强度的强弱,判断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国内学者将椎间盘分为0~3度[1]。0度:正常髓核图像,信号均匀,形态正常;1度退变:信号强度不均,形态不规则扩大;2度退变:退变范围接近椎边缘;3度退变:椎间隙变窄,髓核信号消失或部分残留,退变范围达到或超过椎体边缘。
2 结 果
在对本组55 例患者的观察中,站立位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都符合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 mm、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1°的公认腰椎不稳定标准。同时可以发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增生和肥大,骨质疏松或硬化。CT检查发现小关节病变主要在L4~5、L5~S1。本组患者小关节在CT中的表现见表1;MRI检查主要表现在每例患者的L3~4、L4~5、L5~S1椎间盘的退变情况。本组患者的165个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见表2。
3 讨 论
3.1 X线在腰椎不稳定中的价值 功能位X线影像学表现是诊断腰椎不稳定的基本条件,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近期D′Andrea等[2]报告,仰卧或俯卧位的侧位X线片可表1 腰椎小关节CT的各种病理变化表2 腰椎椎间盘MRI的各种病理改变
以评价腰椎的活动,并认为仰卧或俯卧位的侧位X线片经济实惠可初步反映动态X线的表现。作者认为立位X线的特点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在体检时,我们能遇到一部分X线表现比较明显,但没有出现腰腿痛症状,故认为临床上用腰椎不稳定症较为合适。功能位侧位X线片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直接证据,同时可根据伸曲位不稳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它是临床诊断腰椎病变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也是最不能缺少的。
3.2 CT在腰椎不稳定中的价值 正常腰椎小关节的CT表现为关节面彼此平行,关节间隙为2.5~4 mm,软骨下骨密度均匀,皮质骨与松质骨界限分明,关节面边缘光滑。Carrera等[3]描述腰椎退变的小关节的表现有:a)骨刺形成;b)关节间隙狭窄不平(关节软骨变薄);c)关节突增生肥大;d)关节真空现象;e)关节囊钙化;f)小关节半脱位;g)小关节矢向变化;h)关节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或硬化。本组患者中,关节间隙狭窄不平占96.36%,真空现象占52.72%,关节[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2个 Y 型静脉修复重建掌浅弓17 例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