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
|
【关键词】 武汉市第十一医院骨科,湖北 武汉
寰枢关节半脱位常见于小儿患者,多无明显外伤史,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斜颈、疼痛、活动受限,由于其易与肌性、骨性、视力障碍性和外伤性斜颈相混淆,往往容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早期正确诊疗预后良好,延误诊治可并发四肢瘫痪,甚至残留颈部强直和颅底宽畸形[1]。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治疗了7 例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 例,男5 例,女2 例;年龄4~12 岁,平均7 岁。病程1~14 d,均无明显外伤史。6 例近期有鼻咽部或颈枕部感染(鼻炎1 例、咽炎1 例、扁桃体炎2 例、颈淋巴结炎1 例、中耳炎1 例),1 例发病前进行过跆拳道训练,但并无明显受伤史。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头颈倾斜,颈部活动受限。典型表现为头向一侧倾斜,颈部转向对侧,颈轻度前屈,活动明显受限,且伴有轻微被动活动时疼痛,这种颈部畸形不易自动或被动矫正。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及CT检查。X线侧位片可见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间距离(AO间距)大于3 mm;开口位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不对称,寰底线中点垂线偏离齿状突轴线不小于1.0 mm。诊断以X线表现为主,CT及三维重建可更加直观地显示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改变。
2 治 疗
本组7 例均采用改良Glisson牵引(加颌带防滑脱装置)3~4周,双肩垫枕使头后伸,头两侧置沙袋防止旋转,同时选用适量抗生素抗炎治疗。
3 结 果
经过治疗,7 例患儿头颈倾斜及颈部疼痛症状均消失,活动正常。X线片示6 例寰枢关节已复位,AO间距恢复正常(2~3 mm),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对称。1 例AO间距恢复正常,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仍不对称,寰底线中点垂线偏离齿状突轴线大于1 mm,为1.2 mm,但CT显示AO间距及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均正常。最后所有患者均行颈托外固定3~4周,门诊复查疗效满意。
4 讨 论
4.1 半脱位原因 从病理上看,一般认为引起寰枢关节脱位的原因是寰枢关节韧带松弛和颈椎发育畸形[2]。前者在小儿多因继发炎症后所致。本组7 例患儿中有6 例发病前一周均有鼻咽或颈枕部感染。由于咽后壁上部的血流注入齿状突周围血管丛的部位无淋巴结过滤,因此咽部炎症渗出物可直达寰枢关节囊并引起血管扩张,对横韧带可造成机械性和/或化学性影响。横韧带因炎症侵袭发生松弛,从而减弱其应有的固定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炎症刺激,颈部肌肉出现痉挛导致横韧带自其附着点撕裂,在不良姿势或轻微外力作用下即易产生旋转性半脱位。从生理上看,儿童关节囊和韧带弹性大,寰枢椎之间的椎间关节面较成人浅,故活动度亦较大。而且儿童脊椎钩突发育不全,允许过度弯曲和旋转。另外,相对于儿童较弱的颈部肌肉头部的重量较大,这些可能是寰枢关节脱位在儿童较多见的原因[3],故剧烈的体育活动或轻微外力作用即可导致半脱位。
4.2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许多患儿早期症状轻微且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四川汶川地震伤情统计与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