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38 例 |
|
【摘要】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加以总结。方法 对238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按Evans分型,Ⅰ型21 例,Ⅱ型32 例,Ⅲ型135 例,Ⅳ型50 例。结果 238 例患者经15个月~3年随访,平均2年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6%。结论 解剖型钢板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较小、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关键词】 解剖型钢板 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过去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如牵引或穿矫形鞋,但须长时间卧床,因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技术的提高,更多的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我院从2003年8月至2007年6月开始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38 例,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8 例中男162 例,女76 例;年龄46~85 岁,平均69 岁。左侧153 例,右侧85 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5 例,高处坠落伤36 例,走路摔伤136 例,其他伤41 例。65 例合并伤,其中合并同侧胫腓骨骨折、跟骨骨折、Colles骨折各20 例,对侧肱骨骨折3 例,肩关节脱位2 例。术前检查98 例患者有并存病,其中糖尿病16 例,高血压42 例,同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者12 例,有脑血管病15 例,冠心病和肺气肿13 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根据患者的肢体短缩和骨折移位情况选择胫骨结节牵引165 例,下肢皮牵引73 例,牵引时间3~10 d。在此期间作详细、系统的全面检查,排除严重的心肺及脑部疾患,并与麻醉科协商,必要时请内科医师协助诊治,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待患者病情平稳、原有合并症得到控制或改善后手术。
1.3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硬膜外麻醉有效后置患者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将骨科床向健侧倾斜15°以便于手术操作。自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近段前方3 cm处呈弧型向下后方经大转子后外侧,再沿股骨外侧与股骨平行向下延长10~13 cm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并切开阔筋膜,牵开显露阔筋膜张肌,自股外侧肌后缘进入显露大转子,适当剥离骨膜。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复位,复位满意后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国产解剖型钢板置于合适位置,使钢板头部覆盖大转子,用持骨器将钢板夹持在股骨上,再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后拧入螺钉牢固固定。在拧入螺钉时要注意掌握好前倾角及颈干角,可用克氏针探查骨道,也可以在拧入股骨颈螺钉之前临时用2枚2.0 mm克氏针沿股骨头颈方向前后平行临时穿入作为螺钉拧入的标准导线,以免螺钉穿出股骨颈。Evans Ⅳ型者需先用1枚螺钉固定大转子撕脱骨块,钢板近端用2~3枚松质骨螺钉将股骨头颈部固定,其他螺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120~350 mL。
1.4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常规给予负压引流,24~72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趾主动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 d后行CPM锻炼,2周后行髋、膝关节自主功能锻炼,为防止发生髋内翻,均在复查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后再开始负重活动。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治疗胫骨骨折21 例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自体静脉移植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