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3 例临床研究 |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固定术的可行性,扩大其治疗范围。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6月至2006年3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3 例的临床资料,年龄67~94 岁,平均73.5 岁。所有患者至少合并一种以上系统性内科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结果 70 例获得随访,时间5~32个月,平均14个月。有26 例出现针道周围炎性反应,其中12 例出现针道感染,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髋部固定针松动12 例,但未影响骨折愈合;髋部固定针穿越股骨头2 例;髋内翻畸形愈合9 例;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下降20 例,其中6 例明显受限。结论 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缺点均很明显,有较高并发症,延长离床负重活动时间是减少固定失败的有效方法,对现有外固定器进行改良和设计是扩大使用范围的关键。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外固定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对这类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以达到早期离床活动的目的。由于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有时行内固定术风险过高,故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老年人又多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本文对我院从1996年6月至2006年3月,采用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3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3 例中男33 例,女40 例;年龄67~94 岁,平均73.5 岁。左侧28 例,右侧45 例。伤因:平地摔伤54 例,下楼梯摔倒4 例,床上及自行车上跌落4 例,交通事故伤11 例。骨折类型包括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Ⅰ型3 例,Ⅱ型15 例,ⅢA 31 例,ⅢB 5 例,Ⅳ型15 例;逆转子间骨折4 例。合并症:高血压病15 例,冠心病12 例,心功能不全6 例,心率失常10 例,糖尿病23 例,脑梗塞后遗症5 例,支气管炎6 例,肺部感染2 例,肾功能不全2 例,骶尾部褥疮4 例。
1.2 手术要点 硬膜外麻醉,平卧牵引床,透视下牵引复位满意后,向股骨颈内成角度置入两枚导针,其中1枚贴近股骨距置入,另1枚沿股骨颈中央置入[1]。正侧位透视下确定导针位置符合要求后,在导针经皮处取约1 cm小切口,分离软组织至股骨,皮下潜行分离腱性组织,沿导针方向置入直径6.5 cm松质骨螺纹针,针头至股骨头关节面约1 cm处止。应用固定器定位股骨干中段进针点,平行置入两枚直径6.5 mm皮质骨螺纹针,安装外固定器外接装置,拧紧所有固定螺母。术毕被动屈伸髋膝关节以松解外固定针周围髂胫束及股外侧肌。本组患者中有30 例早期病例采用斯氏针作为固定针,43 例采用螺纹针作为固定针。
1.3 术后护理 术后第2天即可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髋关节。术后一般情况恢复后可由人搀扶或扶拐活动,注意负重活动力量逐渐增加。如骨质疏松明显或不稳定骨折,则离床负重时间向后延迟。期间定期复查X线片以了解骨折是否移位及愈合情况,指导功能练习。术后针孔换药,保持针孔引流通畅。2~3周后如针道无明显分泌物,则暴露针孔并保持干燥。
2 结 果
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40&nbs[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节镜下 otilde 绳肌腱移植双重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