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关节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18 例治疗体会 |
|
本组18 例,股骨头坏死Ⅰ型1 例,Ⅱ型4 例,Ⅲ型4 例,Ⅳ型3 例,股骨头坏死率67%,其中Ⅲ、Ⅳ型100%坏死。
3 讨 论
3.1 股骨头骨折的发病机制 股骨头骨折常与髋关节后脱位并存,单纯发生甚少见,髋关节后脱位中,约7%合并股骨头骨折[4]。当人体坐位屈髋时,突发强大的暴力从膝部传递至髋关节集中于股骨头部。创伤发生的瞬间,若屈髋小于60°,股骨头与髋臼后壁接触较多,股骨头与髋臼撞击,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和股骨头骨折,髋臼也发生骨折(Ⅳ型);若屈髋大于60°,股骨头与髋臼后壁接触较少,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和股骨头骨折(Ⅰ型、Ⅱ型);若暴力过大,股骨头可发生粉碎性骨折,股骨颈也同时骨折(Ⅲ型)。本组9 例车祸伤中6 例为驾驶员,3 例为车上的乘客,均在车祸发生时处于一种坐位屈髋的特殊体位。
3.2 预防误漏诊 股骨头骨折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股骨头骨折块常与髋臼或股骨头颈的阴影重叠,有时易发生误诊、漏诊。本组漏诊2 例,1 例因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第5天,在CPM机上活动膝关节时感觉髋部疼痛而被检出;另1 例在院外已行小腿交锁钉固定,因下肢不等长而被检出。对于股骨头骨折的诊断应注意以下两点:a)医务人员思想上要重视,股骨头骨折基本上与髋关节后脱位并存,且受伤时有坐位屈髋的特殊体位,因此对于上述受伤机制,需给予高度重视,仔细阅读X线片,必要时行CT扫描检查;b)普通X线片对股骨头重叠、移位变化的骨折块有时显示欠佳,对骨折块的前后位置关系及关节腔内是否有骨折片等情况难以显示,CT扫描具有显著的优势,为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资料。目前经电子计算机软件处理的三维CT重建图象,能更加直观、清楚地显示传统X线片所不能直接显示的变化[5],基于股骨头骨折的特殊性,CT扫描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3.3 可吸收钉治疗的优越性 可吸收钉是近十几年来产生的新型内植物,它主要由自身增强聚乙交酯和自身增强聚丙交酯两种。本组采用后者,它具有良好的组织生物相容性和足够的力学强度,其强度为松质骨的20~30倍,自身增强聚丙交酯植入骨内需3~12个月才失去机械强度,可以满足股骨头愈合所需的时间,可达到金属内固定物相同的固定作用。而股骨头的表面都为关节软骨,丝线、金属螺丝钉等固定材料,有刺激、腐蚀的作用,容易造成关节面磨损,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可吸收钉无明显的刺激作用,腐蚀破坏较金属少,同时它无毒、可吸收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减少了创伤、感染的机会,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对于大而深的髋关节意义更大。
3.4 股方肌骨瓣的优越性 股方肌血供为多源性,血管彼此吻合,围绕股方肌形成完整的血管网。本组病例切取的肌蒂骨瓣渗血较好,不仅可促进骨愈合,而且对重建骨坏死区的血流,挽救已经缺血的股骨头起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骨折具有以下特点:a)有充足的血供和足够的肌蒂长度;b)手术简单,后外侧切口,对股骨头血供影响小,骨瓣切取和骨折复位内固定在同一切口内完成;c)增加内固定稳定性。
3.5 手术时间及方式 股骨头骨折明确诊断后,在并发症得到妥善处理的前题下,手术越早越好。Epstein主张早期手术复位并固定主要骨块,切除小的游离骨块[3]。因种种原因推迟手术,致局部血肿机化及瘢痕形成可使手术难度加大,手术时间延长,同时为了恢复头的光滑完整而加重对软骨、松质骨及黏连带的刮除。术中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股骨头的破坏[6],18 例均选择髋关节后入路,其优点是:a)股骨头骨折合并后脱位及髋臼后缘骨折多见;b)后入路可注意保护坐骨神经;c)股方肌骨瓣切取方便。
内固定物的选择以可吸收螺钉为首选,骨块的对合上以大对小,复位很关键,任何不适当的扭力均可将已对合的股骨头挤碎。我们认为:a)牵引一定要过度;b)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钢板前内侧安置治疗肱骨干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有限切开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