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臼后壁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
|
【摘要】 目的 探讨髋臼后壁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18 例髋臼后壁骨折的影像学与临床特征,按Judet和Letournel的髋臼骨折分类标准,本组病例属于简单类型中的髋臼后壁合并股骨头后脱位,其中多发伤5 例。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14.6个月。按Matta的复位标准,优11 例,良3 例,可2 例,2 例并发了髋臼周围异位骨化疗效为差,优良率88.88%。结论 术前准确的影像诊断、术中解剖复位重建髋臼后壁者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手术治疗
髋臼骨折绝大多数由直接暴力引起,又以髋臼后壁骨折多见,损伤严重时常合并股骨头后脱位和关节内游离碎骨。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18 例髋臼后壁骨折,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男16 例,女2 例;年龄26~57 岁,平均32 岁。伤因:车祸14 例,坠落伤4 例。骨折类型均为髋臼后壁骨折。根据Letournel分类法[1],分型均属于Ⅴ型。合并伤:2 例合并肋骨骨折,1 例患者全身8处骨折,2 例患者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6 例患者合并股骨头后上脱位。入院经X线片检查及CT扫描,10 例病人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全面了解骨折及髋臼窝内情况。合并股骨头后上脱位16 例,其中伴关节内游离碎骨15 例。CT片上用Keith法测量计算后壁缺损的百分比,16 例大于40%,2 例大于35%。
1.2 治疗方法 对股骨头脱位者复位后术前行股骨髁上牵引,本组受伤5~17 d均采取手术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健侧卧位,采用后侧K²L切口,分开臀大肌。首先寻找髋臼后壁骨折块,弄清髋臼后壁的解剖结构,作骨膜下剥离到坐骨大切迹及坐骨结节,显露髋臼后柱。髋臼窝内有游离骨折块的,再脱位或者牵引下肢增大头臼间隙,取出游离骨折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者,弄清骨折块之间相邻关系后钻孔丝线缝合固定,所有骨折块与髋臼骨折面进行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特别粉碎者取髂嵴处髂骨外板(见图1~4),盖在粉碎性骨折块外面重建髋臼后壁,取6~8孔骨盆弧形钛板预弯成髋臼后壁形状,拧入3.5 mm螺钉完成固定。
2 结 果
本组18 例病人均为解剖复位,没有因手术导致坐骨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有2 例病人术后4~8个月并发了髋臼周围异位骨化。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术后再脱位病例。所有患者术后行骨盆X线片检查示骨折对位良好。本组病人随访8~36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Matta标准评价,优11 例,良3 例,可2 例,2 例并发了髋臼周围异位骨化疗效为差,优良率88.88%。
3 讨 论
3.1 髋臼骨折的影像学检查 对于一个骨盆正位片上已经确定的髋臼骨折,为了进一步了解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在股骨头复位后,必须摄患侧髋关节髂骨位片和闭孔位片。因为骨盆正位片主要了解髋臼前缘、后缘、髂坐线与髂耻线是否完整,而髂骨位片能进一步了解髋臼后柱与前壁是否骨折及移位,闭孔位片能进一步了解髋臼前柱与后壁是否有骨折及移位。
髋臼CT扫描能了解髋臼窝内是否有游离骨折块,并测量髋臼缺损程度,但单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电视胸腔镜微创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