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医治病之特点的探析 |
|
中医是世界医学宝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自主原创。在医疗、保健、卫生、预防;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慢性疾病和妇科杂症的诊治、康复上具有特殊的、神奇的功效。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她不仅仅是医学。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和无以伦比的实践效果,是其他任和学科无法比拟的,一定会成为未来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 中医治病之特点是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基本精神指导下,进行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独特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临床用药。 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主要是着眼于“证”的异同。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就是说相同证,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病;不同的证,即提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病。 所谓辨证的“辨”,是诊断的过程,有辨别之意。“证”则是诊断的结论,是指证侯、证剧。又可引伸为“病理本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症状,体症和各种检查化验结果的综合,同时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分析病人的体质状况和精神、心理、劳作、饮食、起居、气侯、环境等因素,作出反映本质的明确诊断。证,全面、深刻、根本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维系着中医的临床疗效,同时又鲜明地表现出中医学不同于西医学之处。 “病”是由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和体症构成,并各自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包刮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要辨证地研究和看待病与证的关系。 “治病必求于本” 这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将局部病变放在个体心身合一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考察,找到致病的内在根源,抓住疾病的本质,并在治疗时从局部到整体共同考虑,针对疾病本质决定治疗挫施,则可获得理想的远、近期疗效。 换个角度,跳出辨证、辨病的框架,来分析中医治病,其特点表现在:一是着眼病痛或症状的施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正治之法。二是着眼于个体身体状态或体质状况的调整,也包刮病理反应状态或病理性体质的调整,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反治之法。中草药中许多药物,如人参、黄芪、薏米、大黄、附片等并不是专治某种病或某种症状,而是在调整机体的某种状态或某种病理反应特性;针灸穴位:百会、大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亦有很好地调节这种状态的作用。寒、热、瘀痰以及肾虚、睥虚等都是指这些状态,它们其实存在于生理病理的基础状态中。对此能够有效的调整是中医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临床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不再也不是有病而治病,而是要求防病延年,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能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在这方面中医药的特点与优势、潜力远远超出了西医药。众议员如能得到正确运用,确实是可提高机体的生命活力,从而达到“以内治外”、“以内治内”的防病治病强身等功效,而且很少出现药物依赖性与耐受性,毒副作用很少。 2 整体关念 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是机体内外环境的同一性,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有机联系;强调自然一人一社会的完整性,是完全有别于单纯生物学观点的。纯粹机械或以人的生理解剖为基础,完全依赖药品与手术为特点西方主治医学,是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的新形医疗模式的最佳诠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如“唇亡齿寒”,“十指连心”,“水火即济,心肾相交”。又如《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怒伤肝”、“恐伤肾”……等可以说明人体内在的组织之间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亦十分强烈。气候的恶劣,环境的复杂可直接导致传染病的流性。社会的动荡可直接影响人的心身健康。“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是指正气强而邪气弱的情况下,人体不会生病。《六节脏急论》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非常则病矣,病至则病”。 因此,中医用药的特点是从整体上考虑,掌握药物的调节效应。用药的目的主要不是在于祛除病因病灶,而是在于从整体上调整机体阴阳,维护正气,增强自身抗病能力,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这种朴素的、唯物的整体观念,对今天及以后均有指导临床实践,妥善地处理局部与整体、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有效地防治疾病的现实意义。
上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 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