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盆环损伤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 |
|
劳负荷强度比钢板高,比骶髂螺钉固定低;最大失效负荷比前路双钢板固定稍高,比骶髂螺钉固定低。Schildhauer[8]等设计的三角形骨折连接(triangular osteosynthesis,TOS)方法,是在经下腰椎骨盆支撑的基础上加用骶骨横向固定装置从而形成的三角形框架结构,适用于各型骶骨骨折,单腿站立测试及循环负荷试验表明,TOS是迄今为止最可靠的后环内固定方法,但其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
综览国内外研究,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已是目前固定骨盆后环较为常用的方法,对其研究颇多。尽量应用最大可能的粗螺钉固定骶髂关节以取得最大的稳定性已得到肯定。关于骶髂关节螺钉放置的数量和位置对力学稳定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多。2枚螺钉较1枚直径相同的螺钉稳定已基本取得同一意见。Zwienen[9]等实验证实2枚螺钉均放置在S1和1枚在S1、1枚在S2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他认为前一种技术相对较为安全。而Berton[10]最近通过临床研究认为,经S2的骶髂关节螺钉亦较为安全有效。随着术中C臂透视的推广以及一些国家手术室CT设备的配备,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可最大限度降低医源性损伤,不干扰骨折附近正常骨与软组织, 达到以最少的内置物实现最大的稳定性的效果。司卫兵[11]等研究认为,对骨盆内固定后不同姿势运动状态下的应力/ 应变的改变以及应力遮挡率研究甚少,骶髂螺钉/ 骶骨棒和钢板等内固定均属于坚强固定, 应力遮挡率高, 对骨折后期的愈合及功能影响较大。而π棒可克服此缺点,对此值得临床及生物力学方面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不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后部骨折较为常见亦造成骨盆后环不稳。Simonian[12]对采用钢板、拉力螺钉及钢板与拉力螺钉联用固定,进行实验研究证明, 不同内固定控制骨折端移位效果明显不同, 拉力螺钉或重建钢板可稳定骨折, 联用可加强稳定。郭晓山[13]等运用“髂骨后柱螺钉”经皮固定髂骨后部骨折,认为此类固定是中心性固定,固定可靠。
2.2 前环固定:耻骨联合分离一般采用钢板固定,对于其不同的使用方法国外有较多的研究。Webb (1988) 用2 孔钢板及长钢板固定耻骨联合分离,并通过测量男性耻骨联合正常的旋转活动, 认为2 孔钢板只有在有张力下才能对骨盆有良好的支撑, 要早期负重应使用长钢板比较理想。Torrnetta[14]用6 孔315mm 系列重建钢板固定耻骨联合, 若未合并其他损伤, 术后可以立即负重。MacAvoy[15]等在耻骨联合上方用6 孔弧形钢板, 联用或不联用前方4 孔钢板, 结果显示无差别。Simonian[16]设计了盒型钢板(两个2 孔的415mm 动力加压钢板平行放置, 一个位于耻骨结节上, 另一个埋入耻骨联合中,两者以2 枚615mm全螺纹钉锁定),并与2 孔、4孔、6 孔钢板进行比较, 四者均能使联合间隙小于破裂时状态, 但只有盒型钢板可使耻骨联合移位明显减少,恢复受伤前的关节关系, 并且盒型钢板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病例。郭晓山[13]等报道,闭合复位经皮横穿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固定较为可靠,但须生物力学的进一步验证。采用钢板或髓内螺钉均可很好地控制耻骨上支的移位, Simonian[17]研究表明,钢板的螺丝钉数目不管是4/6枚均不显著改变耻骨支移位, 髓内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钢板相似, 其长度对恢复稳定程度无差别。Gansslen[18]报道了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耻骨上支骨折获得较好疗效。
2.3 前后环同时固定与单纯后环固定的比较:骶髂关节前后韧带等复合结构是骨盆环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前后环同时损伤时, 应尽快复位后环,目前已基本得到共识,前环是否需同时固定尚有争议。垂直不稳定型骨折的生
物力学显示, 骨盆结构呈几何可变体系, 受力时不能维持原有结构和形态, 因而稳定性差。当前后环同时固定时, 骨盆形成闭合环形结构, 可提高骨盆环的稳定性。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应同时固定前后环[6]。Z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 附53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死亡率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