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CU病人拔管前后应用盐酸奈福泮的临床观察 |
|
【关键词】 临床观察
盐酸奈福泮是一种新型的非麻醉性镇痛药,起效快,镇痛作用强,临床治疗常用于术后止痛、癌症痛、急性外伤痛。本文通过观察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苏醒期拨管前后镇痛治疗进行临床分析,了解盐酸奈福泮对PACU病人应用于临床的实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全麻手术病人术后进PACU苏醒共计75例。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8~69岁;体重44~72kg。所有病人均无心肺脑疾病,肝肾功能良好,ASA1~2级。手术种类为肝胆手术、胃肠手术、子宫切除手术。75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即奈福泮组(N组,n=35)、芬太尼组(F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
1.2 麻醉方法: 全部病人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手术,术前用药为咪唑安定0.06mg/kg,阿托品0.01mg/kg,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麻醉诱导用药均选用:咪唑安定0.08mg/kg,异丙酚1mg/kg,芬太尼0.005mg/kg,维库溴铵0.12mg/kg,静脉注射快速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麻醉机(S/5 Ohmeda公司 美国)控制呼吸,呼吸频率11~14次/分,PETCO2维持在32~37mmHg之间。术中麻醉维持用静脉微泵推注异丙酚150~200mg/h复合异氟醚1%~2%吸入,并根据术中血压、心率等情况调整注药速度。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0.05mg,每20~30分钟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mg维持肌松。所有病人手术结束后均转入PACU,观察数分钟后等自主呼吸出现后给予0.02mg/kg新斯的明及0.01mg/kg阿托品静注行肌松拮抗。当病人苏醒符合拔管条件后拔管,观察数分钟后待病人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后转入病房。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笔者采用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在手术行至缝合腹膜后N组予每例病人静注盐酸奈福泮20mg,F组每例病人静注芬太尼0.05mg,C组每例病人则不给药。手术结束均送到PACU观察病人苏醒,拔管等情况。每例病人均给予记录以下观察指标:?譹?訛清醒程度,观察停止给麻醉药后到拔管时间,严格掌握病人气管拔管指征,条件为病人清醒,循环稳定,自主呼吸平稳,吞咽反射良好,不吸氧状态下SpCO2>95%;?譺?訛精神、手术刺激症状发生情况;?譻?訛血压变化情况;?譼?訛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1]记录(拨管后即刻进行评估)。评分标准为:1分无痛,2分轻微疼痛,3分中等度疼痛、可忍受;4分较痛、不能忍受; ?譽?訛严重并发症:包括循环不稳、窒息、呼吸困难等。所有病人送病房前均给予止痛泵连接行PCIA。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组间t检验,?字2检验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3组病人性别、体重、手术种类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F组清醒程度表现在拔管时间长短上,此组病人均比N组和C组长,而N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苏醒期精神,手术刺激症状如烦燥、燥动、寒战等发生率,C组与N组、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变化情况在此期间C组与N组、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疼痛评分N组和F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3。
3 讨论
现代静脉麻醉药要求时效短,苏醒快的新药不断应用于临床,而非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其目的是使全麻病人能更快地从麻醉状态下苏醒,减少病人在PACU内治疗时间,以利于病人术后尽快康复。但全麻期间应用的麻醉药物在苏醒期间药效已过,往往会出现烦燥、疼痛、血压剧烈波动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盐酸奈福泮[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