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数据间的变化采用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被不同毒性毒蛇咬伤后患者的D-D及常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见表1。

    2.2 35例血循毒患者血浆D-D含量变化与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关系见表2。

    2.3 23例非血循毒患者血浆D-D含量变化与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关系见表3。

    2.4 35例血循毒患者D-D、PT、APTT、FIB及PLT指标全部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7.5天,最短4天,最长16天,均无后遗症全愈出院。23例非血循毒患者中少数凝血指标异常的患者均在3天后恢复正常,均痊愈全院。

    3 讨 论

    蛇毒含有毒性蛋白质、多肽和酶类,按其对人体的作用可归纳为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1]。金环蛇、银环蛇为神经毒,五步蛇、竹叶青为血循毒,腹蛇、眼镜蛇的毒液为混合毒,兼有神经毒和血循毒。神经毒具有对机体产生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表现出骨骼肌丧失运动功能的各种麻痹症[2]。血循毒包括心脏毒素、凝血毒、抗凝血毒、纤维蛋白溶解毒、溶血毒、出血毒等。前者损害心肌,导致循环系统障碍的临床表现;后者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凝血毒能激活X因子,在V因子、磷脂和Ca++参与下,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引起凝血[3],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23例被非血循毒毒蛇咬伤的患者,D-D及PT、APTT、FIB、PLT的改变不十分明显,血浆D-D含量变化与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均无相关性;而35例被血循毒毒蛇咬伤的患者,在初诊时D-D及PT、APTT、FIB、PLT的变化远大于被非血循毒毒蛇咬伤的患者,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均符合DIC的诊断标准[4]。因此,在救治被毒蛇咬伤患者时,了解所咬伤毒蛇的种类十分重要。在患者不明确毒蛇种类的情况下,检测凝血指标有助于鉴别血循毒与非血循毒的蛇咬伤,这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产生的一种特征性产物,

其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有凝血酶生成及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是反映体内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之一[5],是目前认为DIC实验诊断中一个特异性较强的指标[6]。35例被血循毒毒蛇咬伤的患者均伴有D-D的增高,其含量的高低与PT、APTT、FIB、PLT的异常程度成正比关系;而23例被非血循毒毒蛇咬伤的患者血浆D-D含量的变化与PT、APTT、FIB、PLT的变化均无相关性。说明被血循毒毒蛇咬伤时检测患者D-D及常规凝血指标,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防止DIC的进一步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2.

[2]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5.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1-793.

[4]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病学杂志,2002,21:165-166.

[5] 黄国尉,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72.

[6] 巫向前.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1-254.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毒蛇咬伤66例的急救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致急性肾功能损
    季德胜蛇药联合莫匹罗星软膏外敷治疗蝮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