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显示混杂密度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治疗体会 |
|
【关键词】 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绝大多数急性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少数表现为混杂密度。而后者具有不稳定性及变化快的特点,如发现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笔者总结和回顾了从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23例CT显示混杂密度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23~70岁,平均38.7岁。车祸伤16例,跌落伤5例,摔伤2例。来院就诊的时间在伤后0.5~2小时,平均0.8小时。
1.2 临床表现:外伤后均有短暂的意识丧失,5例有中间清醒期,神志清16例,嗜睡4例,昏睡1例,浅昏迷2例。GCS评分6~8分2例,9~12分3例,13~15分18例。伤后头痛23例,呕吐17例,肢体抽搐者3例,伴一侧耳道流血者6例,大小便失禁1例。
1.3 影像学表现:急诊头颅CT检查均见全部血肿呈硬膜外梭形混杂密度影,额部4例,颞部15例,颞顶部3例,枕部1例。合并颅骨骨折11例,脑挫裂伤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其中<15ml 12例,15~30ml 8例,>30ml 3例。
1.4 治疗经过:3例血肿量大于30ml者入院后即行手术治疗,余20例保守治疗。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其中17例血肿增大,14例明显增大改行手术治疗,3例轻度增大继续保守治疗。全部手术病例术中证实动脉性出血13例,静脉性出血4例。
2 结果
术后4例因术前发生脑疝而出现轻度肢体偏瘫,2~3周后完全恢复正常,其余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若血肿量较小且无神经系统压迫症状,采用保守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若血肿量较大采用手术,如早期治疗,亦很少有并发症发生。但CT显示为混杂密度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病情常发生变化,如发现治疗不及时,就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病人死亡。
急性硬膜外血肿绝大多数患者血肿CT表现为均匀密度,少数表现为混杂密度。血肿中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此类血肿可能与CT检查距外伤时间较短,出血还未凝固或出血尚在进展,新鲜出血较凝血块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导致密度不均匀[1]。
混杂密度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在创伤后短期内有增大趋势。本组行保守治疗的20例病人中,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有17例血肿增大,占85%,其中14例因血肿明显增大改行开颅手术。术中证实动脉性出血者13例。此类血肿属于不稳定性血肿,血肿体积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有些病情进展急骤,血肿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而出现脑疝,如果在观察治疗过程中发现较晚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因此,对混杂密度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暂无手术指征而行保守治疗的病例,应严密观察病情,短期内动态CT监测。如CT检查观察到血肿增大,如量较大时应及早改行手术。有些学者认为,对混杂密度的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采用的当幕上血肿量大于30ml或出现脑受压症状才手术的原则,不适合此类血肿[2]。应放宽手术指征,如血肿大及早手术,即使血肿量不大也亦积极手术,与其等待血肿增大后再手术,不如早期手术止血以防止病情进展引起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42.
[2] 管宇航,李世亭.急性不稳定型硬膜外血肿治疗体会[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2004,4(4):305.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胫骨外侧解剖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35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早期空肠内营养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