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脏B超示脂肪肝表现无明显变化;肝功能、血脂指标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略)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比较(略)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TG、TC、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3 讨 论
脂肪肝是由于多种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若其贮积量超过肝质量的25%以上,或在组织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时,即称为脂肪肝[5]。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的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因素有关,诸多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或肝内脂肪酸利用减少,或肝细胞合成TG能力增强,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障碍,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形成[6]。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在体检时被发现,中、重度脂肪肝症状明显,可出现肝区闷胀或疼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常伴有高脂血症或肝功能损害。
西医对脂肪肝的药物降脂治疗尚有争议,而且疗效不理想,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许多降脂药可能驱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进行代谢,反而促使脂质在肝内的蓄积,并损害肝功能[7]。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优势。根据脂肪肝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范畴。其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或劳逸无度,或情志不畅,或年老体弱,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
瘀血等病理因素集积于肝所致。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责之气滞、痰湿、血瘀。针对脂肪肝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痰活血为原则。血栓通注射液由三七提取物精制而成,其中三七总苷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之一。文献报道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作用,具有显著的降低TC、TG的作用,无不良反应,对肝肾均无损害[8]。三七总苷可提高肝组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减少肝糖元的消耗,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损伤及肝纤维化[9]。近年来,针灸疗法亦渐渐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中。有实验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功能,增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增加,从而扩大脂肪分解的效应,达到降脂作用[10]。足三里穴,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为保健要穴,实验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以改善,TG、TC也随之下降[8];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原穴,能疏肝胆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血通畅;中脘乃胃经募穴,有和胃降浊之功;太白为脾经原穴,有补气健脾之效,配合足三里穴,可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功能,泻阳明、太阴之湿。诸穴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化痰之功。
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肝细胞代谢,肾脏的泌尿功能以及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化学成分,血液中各种酶系、电解质等都有良好的生理平衡作用,对环磷酸腺苷的作用,均能直接影响着细胞的分泌、通透、合成,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1]。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血栓通注射液对脂肪肝患者异常的肝功能、血脂有明显的改善。由此可见,合理的配合中药与针灸治疗,确实能大大提高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达到针药协同增效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义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