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泄泻 辨证施护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排出水样便。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们根据临床其证型进行辨证施护,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大小肠,其致病因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以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发生泄泻。临床应结合病因及症状、舌脉进行辨证施护。
2 辨证施护
2.1 感受寒湿(风寒)
证见: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多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腻,脉濡缓。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选藿香正气散。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膏粱厚味,易食清淡、细软、易消化食物。居室应清洁、通风、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避寒湿。
2.2 感受暑湿
证见:泄泻急迫或泻而不爽,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多见于夏秋季。治宜清热利湿。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味。服药期间饮食易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忌酒防其助湿生热,加重病情。
2.3 食滞肠胃
证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方选保和丸加味。禁食或吃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鸡蛋羹等。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饮用产气饮料,使腹胀加重。
2.4 肝气乘脾
证见:腹痛,腹泻,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舌质淡红,脉弦。治宜抑肝扶脾。方选痛泻要方加减。服药期间贵在调情志,转移注意力,多想些高兴的事,消除烦恼,并嘱家属给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嘱患者多与朋友交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志所伤加重病情,少食刺激性食物。
2.5 脾胃虚弱
证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食油腻之物,则见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满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宜吃易消化食物。亦可配合食疗,每日吃大枣10枚益气健脾;薏苡仁粥健脾益气祛湿。脾胃健则除生湿之源,则泄泻止。
2.6 肾阳虚弱
证见: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泻泄多在黎明之前,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选四神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在治疗同时注意保暖,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之物。尤其嘱其戒烟酒,节房事,忌纵欲,保持肾精旺盛,以加强肾阳温润脾阳作用,水谷腐熟则泄止矣。
3 体 会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将其分为实证及虚证,临床治疗要辨证施治,护理亦应辨证施护。根据其病因病机灵活采取护理措施,如寒则温之,湿则化之,滞则消之,郁则疏之,虚则补之。因泄泻之因主要责之于脾胃,故在辨证施护中始终要顾及脾胃,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油腻等物。慎起居,生活规律,保持良好心态,戒除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