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

5.6)年;DPN病程2~10年,平均(4.8±2.2)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0~77岁,平均(55.1±3.9)岁;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27例;糖尿病病程5~18年,平均(11.1±5.9)年;DPN病程1~9年,平均(5.1±3.3)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统一饮食控制方法、食量及积极控制血糖[2]。

  1.3.1  对照组 

  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 500 μg,均每日1次肌肉注射。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20 g,当归15 g,白芍药20 g,川芎20 g,桃仁10 g,红花10 g,牛膝10 g,水蛭10 g,地龙10 g,桂枝10 g,鸡血藤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3]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浅感觉及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浅感觉及腱反射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浅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

  2  结  果

  2组临床疗效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91%,是引起足底溃疡、干性坏疽与截肢(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血管性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血液成分改变有密切关系,而瘀血则是导致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众多发病机制的共同病理环节。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根本,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能量代谢失常,周围小血管动脉硬化,脂质沉积,缺血、缺氧,神经细胞轴突、鞘膜中代谢失常,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DPN属中医学痿证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久治不愈导致,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瘀血,即所谓“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黏稠不畅亦可成瘀,即所谓阴虚血滞。瘀血内阻,脉络闭塞,肢端失养,故见此证。故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中药方中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令气旺血行,瘀祛络通,为君药;党参益气生津养血,白芍药、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为臣药;桃仁、红花、牛膝、水蛭、地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为佐药;桂枝温经通脉,鸡血藤舒筋通络止痛,为使药。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可改善微循环[4];川芎、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药可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使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得到改善[4];水蛭、地龙可协助药力直达末梢神经[4]。配合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对于神经组织的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通过刺激轴突的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17.

  [2]白平,谢君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30例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2):1-3.

  [3]王喜芹.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113.

  [4]赵岳军,潘炳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11(11):636-637.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3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
    浅论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西医结合治乳腺小叶增生症110例疗效
    心理及中西药综合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75例观察
    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超早期小骨窗手术及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3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18例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