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活血祛瘀 脑缺血 中医药疗法 脑血管意外 综述文献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兹就其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综述如下。
1 活血化瘀法的理论来源及血瘀证与中风病的关系
最早关于血瘀的解释见于《说文解字》:“瘀,积血也。”《素问·调经论》中亦提到“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不和,乃百病变化而生”、“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初步提出了血瘀证的病因和病机及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病名,并提出了瘀血、干血的证名,创立当归芍药散、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方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则提出“脉不通则血不流”,丰富和发展了血瘀证的理论。但唐宋以前医家主张中风多由外风所致,没有把中风发病和血瘀联系起来。宋金元时代,从瘀治疗中风病的观点才得到了认识,如宋代《和剂局方》所载的专治中风手足不用的小活络丹,是从瘀治疗中风的典型方剂。至清代唐宗海《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得以广泛认可。王清任则在治疗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立“元气亏损,瘀血阻滞”之论,创补阳还五汤,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之先河。从王清任起,逐渐发展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近世医家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等人均结合当时的医学知识,不同程度地论证了血瘀和中风发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形成不外乎虚、风、火、痰、气、血六端,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血瘀证候存在中风病各证型和阶段之中。著名中风专家张学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因虚致瘀、瘀阻脉络为中风发病之根本,瘀血贯穿病变之始终,肝肾阴虚和气虚只是中风发病的一个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颅脑水瘀论[1]。陶根鱼教授认为中风的关键因素是血瘀,缺血性中风属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不濡养经脉,因虚致瘀,瘀阻经络发为中风;出血性中风属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瘀阻经络发为中风[2]。张媛媛[3]认为中风之病皆有瘀血,缺血性中风脉道闭塞气血不通,固然有瘀;出血性中风,乃属血证,血证往往有瘀。杨利等[4]认为中风在急性期以血瘀和风证、痰证为多,恢复期则以血瘀,痰证为主,后遗症期以血瘀、气虚、痰证为主,血瘀和痰证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
现代医学宏观和微观生物流变学为血瘀证的现代化研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出血性中风发病之前既有血瘀之病理基础,发病以后又有形成瘀血之病理产物。中风病因虽多而复杂,但血瘀为决定发展之主因,贯穿于整个发病阶段,活血化瘀乃中风的基本治法。
2 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作用机理
中风可见肢体麻木、偏瘫、偏身肿胀、口眼歪斜、失眠健忘、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间歇脉或无脉等典型血瘀证。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其血脉、祛除瘀血、化其瘀滞的功效。宋代以后,治疗中风方剂的57%以上配有活血化瘀药,现代统计结果亦显示中医治疗中风最基本的配伍药类是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多的方剂是补阳还五汤[5],使用最多的单味中药为川芎和当归[6]。因此,活血化瘀中药和方法可广泛应用中风的治疗,改变血瘀患者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急性期可使病情稳定,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促进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
3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中风中的应用
不管是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治疗中均可不同程度的运用活血化瘀法。张学文教授从肝热血瘀立法,采用清肝活血法,用自拟脑清通汤(天麻10 g,菊花12 g,川芎10 g,地龙10 g,全蝎6 g)清肝热,通经络,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较好疗效[7]。刘淑霞等[8]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醒脑通络片(川芎、鸡血藤、女贞子、决明子、红花、桃仁、地龙均等量,黄芪、水蛭、冰片按1∶3∶0.5比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总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赵春华[9]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现对患者步行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王喜芳等[10]认为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