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间长,并认为与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差,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旦出现症状肝功能恢复缓慢有关[5]。

  综上所述,从使用中药及中成药后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平均为20日左右,并且与用药的途径、药物的品种和年龄因素等相关。如注射剂的潜伏期短,口服剂的潜伏期长,老年患者的潜伏期较长。

  6  年龄和性别情况

  张涛等[19]认为药物性肝损害女性的发生率较男性高,且老年人的几率较大。陆玮婷等[6]资料显示,72例中药药物性肝损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12~77岁,平均(44.0±13.3)岁,>60岁16例。吴苑珊等[7]资料显示,497例药源性肝损害中男279例,女218例;年龄5日~85岁,平均40.5岁。王锦燕[8]资料显示,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6~81岁,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性别、年龄和药物性肝病的相关性不明显。

  7  治  疗

  从文献报道看,目前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措施较为统一,而且若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预后大多良好,但若延误诊治,病死率则升高。主要的治疗措施如下。

  7.1  停用致病药物
 
  一旦明确诊断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较短时间内能康复,但也有一些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苯妥英钠等,停药后几周内病情仍可能继续加重并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康复。

  7.2  促进体内药物清除 

  催吐、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利尿等,必要时需进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Novak D[20]报告对10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肝损害患者采用肝透析系统治疗后,均痊愈。

  7.3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高蛋白(无肝性脑病先兆时)、高糖、丰富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补充氨基酸、白蛋白、血浆或全血、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严密监测肝功能;早发现和治疗感染、出血、肝性脑病、暴发性肝衰竭等并发症。

  7.4  护肝退黄 

  当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血浆白蛋白降低时,可酌情应用护肝退黄药物,如肌苷、葡醛内酯、门冬氨酸钾镁、考来烯胺、S-腺苷蛋氨酸、甘草甜素(强力宁)、茵栀黄注射液等。熊去氧胆酸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引起的胆汁淤积的疗效已在众多文献中得到肯定[21]。

  7.5  肾上腺皮质激素 

  只有对于发病机制与超敏反应有关的肝肉芽肿患者,才可考虑短程适量使用激素治疗,能改善全身症状和肝功能,促进肉芽肿消散。

  7.6  特效解毒药 

  主要的特效解毒药有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水飞蓟素、烟碱和甲硫氨酸等。乙酰半胱氨酸是惟一有效的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毒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10 h内接受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者效果最显著[22]。谷胱甘肽是体内最主要的抗氧化剂,常用于抗肿瘤药、抗结核药、抗精神失常药等引起的肝损害的辅助治疗。有报道表明,水飞蓟素、烟碱和甲硫氨酸对于甲氨蝶呤所致肝损害有潜在保护作用,但尚需更多的临床验证[23]。

  7.7  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

  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不仅可以部分弥补肝脏解毒功能而且可产生包括凝血因子在内的肝蛋白,甚至可提供部分代谢活性。对于药物所致的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虽然人工肝支持治疗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但能否缩短该病的自然进程,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证实[24]。

  7.8  肝移植 

  DILD导致的肝衰竭可进行肝移植。近10年来我国肝移植技术发展迅速,移植后1年生存率可达80%[25]。

  7.9  中药治疗 

  疏肝柔肝,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8  预  防
   
  从文献报道看,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使用不当和滥用、误用等不合理用药等。因此,为减少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应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①重视中草药的毒性,提高对中药肝损害的认识,不仅仅是针对医务工作者,同时对广大群众亦应加强宣传教育。②中药的管理应严格,完善和规范中药的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协同刺激因子B7在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和I
    乳香等含挥发油树脂类中药炮制方法改进
    中药蜜丸质量控制要点探讨
    谈中药捣碎方法运用
    中药制剂中含砷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补肾健脾中药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 
    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
    化疗药物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超大剂量化学药物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
    提高中药注射液质量的几点经验
    中药炒炭质量控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