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并发症 肝硬化 中药疗法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是慢性肝脏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迁延,反复炎症活动,可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1]。其进程贯穿于整个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许多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2000-10—2004-10,我们自拟保肝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39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4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26~74岁,平均(48.12±10.09)岁;病程3~25年,平均6.1年。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5~73岁,平均(47.86±9.96)岁;病程2~23年,平均5.8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①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②肝炎活动度[2]:为轻度或中度慢性肝炎;③肝功能损害程度为轻度或中度[2];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0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正常限2~3倍;⑤无明显自发性出血倾向,无食管静脉曲张,病情稳定;⑥治疗前3个月未使用过抗病毒或其他抗肝纤维化药物。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西药治疗,维生素C 0.1 g,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 2片,每日3次;肝泰乐0.1 g,每日3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保肝汤。药物组成:金钱草15 g,蒲公英15 g,金银花15 g,水红花子15 g,小蓟15 g,白茅根30 g,牡丹皮12 g,生地黄12 g,百合15 g,沙参15 g,何首乌15 g,白芍药15 g,山茱萸15 g,黄芪15 g,丹参15 g,车前子(包煎)、车前草各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日2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包括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等)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测定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BiL等的变化情况。
1.5 疗效标准[2]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有明显改善(1/2以上);无效:临床症状虽减轻,但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的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的变化情况比较(略)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ALT、AST及TBiL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AST、TBi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理研究证实,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为59.36%[3]。肝纤维化属中医学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常因湿热疫毒久伏血分,化热伤津,或久用苦寒、辛香温燥等药,血中阴液被耗;阴虚又致内热,阴血日亏,渐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则血行稠滞不畅,以致阴虚血瘀,瘀热互结,肝络瘀阻。由于湿热毒邪久留,造成正虚、血瘀不断加重,湿热不解,瘀滞不去,形成湿、毒、热、瘀、虚互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