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程。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固本化积汤加减。基本方:黄芪30~60 g,问荆15~25 g,浙贝母10~30 g,白英15 g,龙葵15 g,半枝莲30 g,丹参10 g。肺脾气虚型,治宜健脾益肺,基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阴虚痰热型,治宜滋阴清肺、化痰散结,基本方加薏苡仁、生地黄、仙鹤草、黄芩、沙参;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固本化积,基本方加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百合;痰湿瘀阻型,治宜化痰祛瘀、渗湿消积,基本方加薏苡仁、瓜蒌、薤白、半夏、当归尾。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6 观察项目与检测方法
1.6.1 瘤体大小变化[3]
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病变进展(PD),有效=CR+PR,稳定=CR+PR+NC。
1.6.2 生活质量[3]
显效:卡氏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0分;有效:卡氏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20分;稳定:卡氏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或无变化;无效:卡氏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显效率=显效/总例数×100%,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稳定率=(显效+有效+稳定)/总例数×100%。
1.6.3 体质量
以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7%为界限,体质量下降<7%为预后好,体质量下降>7%为预后差。
1.6.4 肿瘤主要症状改善情况[4]
包括咳嗽、气促、食欲不振、乏力改善程度,分5级评定。
1.6.5 不良反应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癌药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评价[3]。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瘤体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组CR 2例,PR 27例,NC 56例,PD 17例,有效率28.4%,稳定率83.3%。对照组CR 1例,PR 11例,NC 58例,PD 22例,有效率13.0%,稳定率76.1%。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分别为(70.6±7.75)、(78.01±10.3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分别为(71.7±8.26)、(68.26±11.25)分。
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2组生活质量疗效比较
治疗组102例,显效23例,占22.5%;有效32例,占31.4%;稳定33例,占32.4%;无效14例,占13.7%。对照组92例,显效8例,占8.7%;有效18例,占19.6%;稳定26例,占28.3%;无效40例,占43.5%。2组显效率、有效率及稳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分别为(57.96±8.62)、(57.3±9.27)kg,对照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分别为(58.96±7.7)、(52.52±8.55)kg。2组治疗后体质量均有下降,对照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及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2.5 2组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组102例,预后好84例,预后差18例;对照组92例,预后好52例,预后差40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6 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治疗组症状级别下降2级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